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

1、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地理分界是南美洲较南端的火地岛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 。
德雷克海峡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 。在地理学上,德雷克海峡有两个“世界之较”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较深的海峡,它的平均水深为3400米,较深处为5248米;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较宽的海峡,其平均宽度在900至950千米,较宽处有970千米 。
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 。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 。
其他几大洲也有海峡作为地理分界线
连接了红海与亚丁湾的曼德海峡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
连接大西洋与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
连接太平洋与北冰洋的白令海峡是亚洲与美洲的分界线 。
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
位于格陵兰岛与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是美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

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

文章插图
2、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什么?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的德雷克海峡.
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

文章插图
3、各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
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 。
欧洲和非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
欧洲和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
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
大洋洲和亚洲分界线: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
扩展资料:
各大洲地形特征
1.亚洲地形
第一,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 约占全洲面积的3/4;第二,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 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边缘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第三,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 , 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辽阔的平原 。
2.非洲地形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 地面起伏不大 , 被称为“高原大陆” 。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 。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 , 高原 。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位于东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 。
非洲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断层陷落带——东非大裂谷带,长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连串狭长水深的湖泊;第二 , 盆地 。中部是广大的刚果盆地,原为广阔的内陆湖,后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 。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
3.欧洲地形
第一,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3,主要平原有东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第二,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第三,冰川地形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广大地区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地区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第四 , 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 。
4.北美洲地形
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 , 中部为广阔的平原 , 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
西部高大的山系属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及落基山脉等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山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
中部广阔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北起北冰洋 , 南抵墨西哥湾,是一片纵贯北美大陆中部的广阔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
东部低缓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构成,因久经侵蚀成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地 。
5.南美洲地形
南美洲地势西高东低,也可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大山系,东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呈相间交错分布) 。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脉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9000多千米,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
东部有三大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万平方千米) 。这些高原由于久经侵蚀,起伏和缓 。
东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
6.大洋洲地形
澳大利亚大陆也可分为三个地形区:第一,东部山地 。大分水岭纵贯南北,海拔约800~1000米,东坡较陡,西坡平缓;第二,西部高原 。是一片低矮广阔的高原 。面积约占全国面积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积很大;
第三,中部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处是埃尔湖(—12米) 。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 , 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
7.南极洲地形
第一,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层下面有各种不同地形,在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之间有一条低地 , 把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大洲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
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 。
欧洲和非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
欧洲和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
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
大洋洲和亚洲分界线: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
扩展资料:
各大洲地形特征
1.亚洲地形
第一,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 约占全洲面积的3/4;第二,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边缘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第三,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米)和辽阔的平原 。
2.非洲地形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 , 被称为“高原大陆” 。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脉 , 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 。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 , 高原 。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位于东非高原 , 是非洲最高峰 。
非洲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断层陷落带——东非大裂谷带,长6000多千米,谷底有一连串狭长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 。中部是广大的刚果盆地,原为广阔的内陆湖 , 后因地壳上升 , 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 。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积77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
3.欧洲地形
第一 ,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2/3,主要平原有东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第二,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300米左右 , 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
第三,冰川地形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广大地区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地区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第四,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 。
4.北美洲地形
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
西部高大的山系属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及落基山脉等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山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 。
中部广阔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北起北冰洋 , 南抵墨西哥湾,是一片纵贯北美大陆中部的广阔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
东部低缓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构成,因久经侵蚀成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地 。
5.南美洲地形
南美洲地势西高东低,也可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大山系,东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呈相间交错分布) 。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脉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9000多千米 , 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
东部有三大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500万平方千米) 。这些高原由于久经侵蚀,起伏和缓 。
东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 , 面积约560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
6.大洋洲地形
澳大利亚大陆也可分为三个地形区:第一,东部山地 。大分水岭纵贯南北,海拔约800~1000米 , 东坡较陡,西坡平缓;第二,西部高原 。是一片低矮广阔的高原 。面积约占全国面积1/2以上,沙漠和半沙漠面积很大;
第三 , 中部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最低处是埃尔湖(—12米) 。地面河流很少,但地下水丰富,形成世界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 。
7.南极洲地形
第一 ,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 , 平均海拔2350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有2000多米;第三,冰层下面有各种不同地形,在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之间有一条低地,把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 , 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 。
亚洲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欧洲非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大致在35°N,5°W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过白令海峡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白令海峡大致在65°N,169°W
欧洲与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经纬度不可考
北美洲与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大致在9°N,79°W
亚洲与大洋洲分界线:阿拉弗拉海——新几内亚岛西部海域,具体经纬度不可考
南极洲与南美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
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 。
欧洲和非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
欧洲和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
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
大洋洲和亚洲分界线: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
亚洲和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红海 。
欧洲和非洲分界线: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
欧洲和北美洲分界线:丹麦海峡 。
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
南美洲和南极洲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
大洋洲和亚洲分界线: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

文章插图
4、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下面是我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
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千米,宽900~950千米,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5248米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 。
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 。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无浮冰 。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 。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 。
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以前,德雷克海峡对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的贸易起过重要作用 。由于巨型油轮的出现和巴拿马运河的日益拥挤,德雷克海峡有可能再度成为重要航道 。实际上第一次通过这一海峡的是1615年斯科顿(Willem Schouten)率领的佛兰芒探险队 。而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只是通过麦哲伦海峡到达火地岛 。
德雷克海峡的地理位置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沟通的重要海峡 , 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的地方 。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 , 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 。它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约300千米,南北宽达970千米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各地到南极洲的重要通道 。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海峡中常常有狂风巨浪,有时浪高可达10~20米 。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这给航行带来了困难 。
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

文章插图
5、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 , 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沟通的重要海峡 , 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的地方 。德雷克海峡东西长约300千米 , 南北宽达970千米 。
德雷克海峡简介:
德雷克海峡(DrakePassage)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 , 长300千米,宽900~950千米,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5248米 。
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 , 其宽度竟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 。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 。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 , 无浮冰 。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 。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 。
【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是什么海峡?】德雷克海峡名称的由来:
德雷克海峡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德雷克本人最后并没有航经该海峡,而选择行经较平静的麦哲伦海峡 。
事实上,德雷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籍航海家荷赛西(FranciscodeHoces)已发现这条航道,并亲自驶船经过这个海峡,就把海峡取名为MardeHoces,可惜这个名称没有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