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1、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他以“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那你知道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记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子长 ,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 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 , 受易于杨何 , 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 , 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 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 , 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 , 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 , 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
司马迁忍辱完成了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 , 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 , 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是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队伍的后援 , 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 , 对人谦虚礼让 , 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 。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 , 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 , 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 , 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职尽责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 , 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 , 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是"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 , 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是他此时没有怨恨 , 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 , 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 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

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2、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 史记介绍1、《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
2、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
3、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
4、《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 , 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
5、《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
6、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 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 ,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
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3、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作《史记》 。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 , 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司马迁是(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
司马迁是西汉的,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4、史记是什么朝代?问题一:史记是什么朝代写的《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问题二:史记的作者是什么朝代的人司马迁 , 汉朝的人,曾受宫刑 。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 , 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 , 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问题三:史记是那个朝代的,主要人物是谁司马迁(约前145D前87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 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记》没有固定的主人公 , 他是由一个个人物的事迹组成的 。
基本介绍:
《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共同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 是“前四史”之首 。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问题四:史记的记载是从哪个朝代到哪个朝代?司马迁是(西汉 )朝代的,《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22年)(三、四千)年的历史 。
问题五:史记里的皇帝都是什么时期的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 无韵之《离骚》” 。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是一部文学巨著 。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把中国的历史散文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蔺相如、屈原、荆轲、项羽、刘邦、韩信、樊哙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本书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 。首先,它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可以确保其文字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本书删除古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 。因此,可以说,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史记》这部巨著 。目录: 《史记》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f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问题六: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作者是什么朝代的《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 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从三国开始 ,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 , 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 。汉朝建立后 , 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 , 张苍制立章程 , 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
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5、史记司马迁是哪个朝代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是哪个朝代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 , 任太史令 ,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 , 司马迁出生了 。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
学游天下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长安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 , 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 , 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 , 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 , 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还吴游观春申君宫室 。上姑苏,望五湖 。之后,北上渡江 , 过淮阴,至临淄、曲阜,考察了齐鲁地区文化,观孔子留下的遗风 , 受困于鄱、薛、彭城 , 然后沿着秦汉之际风起云涌的历史人物故乡,楚汉相争的战场,经彭城,历沛、丰、砀、睢阳,至梁(今河南开封),回到长安时任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身边 。
回朝为官
因为父亲司马谈的缘故,司马迁回京后得以仕为郎中   。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驰义侯授命平定西南夷,中郎将郭昌、卫广率八校尉之兵攻破且兰,平南夷 。夜郎震恐,自请入朝称臣 。汉军又诛邛君 , 杀笮侯,冉震恐,请臣置吏 。随后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柯、越`、沈黎、文山五郡 。而此时正随汉武帝东行巡幸缑氏的司马迁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往巴、蜀以南筹划新郡的建设 。随后又抚定了邛、榨、昆明,在第二年回朝向武帝覆命 。
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 作为参与制定封禅礼仪官员的司马谈却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 。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
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后来衰落了 , 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宜酪院? ,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 。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 , 中间经过事奉君主 , 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 。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 , 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 , 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 。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 。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 , 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 。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 , 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彼韭砬ǖ拖峦妨髯爬崴担骸靶∽铀淙徊淮厦? ,但是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丝毫的缺漏 。”
私淑古今贤
因为在长安任职,又缝“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盛世 , 司马迁得以结识汇聚于长安的天下贤能之士 。 包括贾谊之孙贾嘉,公孙季功(或为公孙弘),樊哙之孙樊他广,平原君朱建之子,冯唐之子冯遂 , 田叔少子田仁 , 梁人壶遂 , 杜陵苏建等 。 然而 , 对司马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董仲舒与孔安国 。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讨论文学之时曾说过:“我听董生说:‘周朝王道衰败废弛 ,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害他 , 卿大夫阻挠他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   。而纵观《史记》可知董仲舒之公羊学对司马迁的影响主要为:其一,公羊家颂扬汤武革命,主张以有道伐无道,成为《史记》反暴政的思想基?。黄涠? ,公羊家"尊王攘夷",主张"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史记》贯串全书的主要观念;其三,公羊家崇让、尚耻之义是《史记》褒贬历史人物的道德标准 。
因孔安国为孔子后人,家中有当世失逸的《古文尚书》十余篇,并兼通今古文学 。故而司马迁亦尝就《古文尚书》问故于孔安国  ,学习古文经学的故训,以及别择古文资料的古文学 , 掌握考信历史的方法 。而《古文尚书》作为整个古文学的核心,司马迁写上古三代史亦从中作了大量的引用 。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给给予孔子“高山仰止 , 景行行止 。”的高度赞扬 。 其亦吸收孔子学说和六艺经传的精华,效法孔子精神,继《春秋》作《史记》,完成一代大典 。
讨论改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 , 汉朝自建立以来已经102年了 。汉室建立之初,诸事草创,大部分都沿袭了秦朝的制作 。历法则采用了较为贴近的《颛顼历》 。尽管如此 , 《颛顼历》对朔、晦的计算亦与实际情况相异 。 于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和大中大夫公孙卿以及壶遂等人向汉武帝进言说:“《颛顼历》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因该重新定制历法 。” 。而御史大夫儿宽恰好懂得经学,汉武帝便命令儿宽去与众博士商议修改历法等事情   。并于同年,命令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讨论定制《汉历》 。
遭受腐刑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 。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 。 然而 , 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 , 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 。 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 , 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 。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 , 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  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  ,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
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 , 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 , 名未立 , 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 。 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 , 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 , 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 。 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 , 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 , 面对极刑而无怯色 。 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
史记得传
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嫁给杨敞 。杨敞在汉昭帝刘弗陵时期,曾官至宰相 。杨敞有两个儿子 , 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给杨家生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杨忠,小儿子杨恽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把自己珍藏着的并且深爱着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 。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一字字、一篇篇 , 非常用心地把它读完 。杨恽成年之后 , 还把它读了好几遍 , 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 。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 , 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
主要成就
文史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
思想
司马迁借老子之口说出了被他改造过和发展了的至治理想 。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内核,有意识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会“小国寡人”和奴隶社会“使民”如何的思想,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
天文
在两汉时
期的星象家中,首先要提出司马迁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而不知他也是一位对天文星象精到造诣的专家 。其实只要仔细读其《史记》的《天官书》、《律书》、《历书》,就可明白称他为天文星家专家决非虚誉 。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即据春秋242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的社会变乱动荡,而总结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 , 一百年一中变 , 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 , 三纪而大备的“大数” , 最后才认为“天人之际续备” 。这是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之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 。
【司马迁史记是哪个朝代,史记作者司马迁是哪个朝代】此外,司马迁又总结了战国以来的天文学的基本原则,表述如下:“我仔细检查史书的记裁,考察历史上的事变,发现在100年之中,五星皆有逆行现象 。五星在逆行时,往往变得特别明亮 。日月的蚀食及其向南向北的运行 , 都有一定的速度和周期,这是星象学所要依据的最基本的数据 。而星空中的紫宫星垣和东西南北四宫星宿及其所属的众多星辰,都是位置不变的,它们的大小程度和相互向的距离也是一定不变的 , 它们的分布排列象征着天上五官的位置 。这是星象学中作为‘经’亦即不变的依据 。而水、火、金、木、土星则是上天的五位辅住 , 它们的出现隐伏也有一定的时间和周期,但其运行速度快慢不均 。这是天文学中的‘纬’亦即经紫变动的部分 。把这些固定的和变动的两种星象结合起来,就可以预测人事的变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