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 )


“找工作”或者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工作搜寻”是经济学家们非常关心的一类问题 。积极的搜寻行为通常指的是通过正式渠道或者直接申请,比如上招聘网站,或者直接申请某公司的职位等 。然而真实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现象,像是高收入的工作常常不是通过主动搜寻工作而找到的 。他们找工作的渠道更多的是“靠关系” 。那么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提供给一个人新的工作机会 。
富兰克林.B是一家经纪公司的管理人,他决定离开现有的公司 。这时,他和来自费城的另外一位管理人A一同处理工作 。A觉得B是一位工作认真,且还是一位愉快的午餐伙伴,于是邀请B一起和A所在公司的副总裁M共进午餐 。在吃饭过程中,B就提出了他想换一份工作,于是M总裁给便提供了一个工作面试的机会 。B就这样换了工作 。
上述真实的采访案例,和作者研究中的结果有类似之处 。在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人当中,31.4%表明关系人是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68.7%是工作关系(N=153) 。在另外的一份调查显示,当询问被访者的关系人是如何知道工作信息时,33.1%的人回答说,关系人就是新雇主本人 。
当然,这位富兰克林.B已经工作几年,有一些社会经历了 。这个案例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具有代表性 。因为年轻人,由于职业生涯还处在塑造中,不像工作15~40年人,能够结识一批可提供帮助的同事,所以不大可能使用个人关系,或者说他们的关系更多来自于亲戚,朋友 。另外,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很多人离开了自己出生的地方,远离了他们的扩展家庭,他们还没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牢固的社会关系 。
但是,上述研究没办法解决的一类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要改变ta的工作类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转行,那么关系还有用吗?答案是:有用的 。只是这时候工作关系就不占据很大优势了,因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人大体都是在同行业,能够提供的机会也就是同行业的 。这时候,一个人的另外的一些社会关系会发挥较大的功能 。比如:在互助会、运动场合、兴趣爱好小组、邻里、大学曾认识过的朋友就发挥了“关系”的作用 。
我们通常的认知可能会觉得关系人和我们的关系越亲密,才越会积极提供工作信息,也会不遗余力的为我们“说好话” 。但是,实际上,与亲密的朋友相比,熟人更可能在不同的圈子里流动,因此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
那么这里的“亲密朋友”和“熟人”,可以被称为“强关系”(strong ties)、“弱关系”(weak ties) 。
【《找工作》经典读后感有感】虽然很难精确的讨论一种人际关系的强弱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两个人在一起所花费时间的长度进行粗略的测量 。一般来说,但是少于一周两次可以称之为“弱关系”;而一般至少见面一周2次的就称之为强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