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寻踪——野生动物观察笔记读后感1000字( 五 )


本书用4章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温带森林,书中使用了大量的野外自然状态下拍摄的原始照片和用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并且穿插手绘图,照片中的动物足迹和活动痕迹,使得长白山野生动物的本来生活尽可能真实的展现了出来 。
科普性质的内容丝毫不减趣味
顾名思义,《野生动物观察笔记》一定是针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阐述,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可能会向其他科普读物一样晦涩难懂 。但事实上,它读起来非常流畅,并且趣味性极强 。
作者在介绍野生动物的同时,不时穿插自己在野外观察时遇到的奇人趣事,这类小故事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科普文的枯燥,增加了极强的趣味意义,极大地迎合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口味,也使得长白山森林的神秘性质更进一层 。
在写到黄鼬(俗称黄鼠狼)这种肉食性动物时,作者将“捕猎黄鼠狼的森林独居老人”穿插到文中,他居住在茂密的树林中,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单身汉,以捕猎黄鼠狼为生,他的房子窄小,食物简单,日常与猎物一起生存,坚信“黄大仙”的“灵气” 。
在写到狍子这种草食性动物时,文章在讲述狍子生活习性、生态分布等基础信息的同时,对于“傻狍子”称谓的由来也进行了故事性的阐述 。原来,狍子习惯于在自己走过的地方的活动,形成闭合的活动链,在受惊时,狍子会停止跑动并且回头张望,这种天生的好奇性增加了猎人射击成功的可能性,狍子也因此被人们冠之以“傻”的特性 。但事实上,这种“傻气”显然是狍子逃避食物链捕食者的一种智慧,也是其在充满杀气的原始森林世界赖以生存的独有策略 。
接连穿插的小故事,让整本书集科普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大大缩减了阅读上的疲惫感,让读者在了解长白山野生动物习性的同时,看到了长白山森林的多面性 。
丰富多样的原始图画建构色彩美学
大量的原始照片是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科普读物最别致的地方,也是最令人震撼之处,丰富多样的图画在完善内容表述难题的同时,也建构起本书独特的色彩美学 。
事实上,纵然长白山原始森林拍摄环境恶劣,但本书中所出现的照片质量极高 。不论是红外相机的拍摄还是手机的拍摄,都清晰地展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原貌 。
从照片数量的庞大与内容的高质量中,不难发现作者所倾注的大量心血 。每一章节开头动物的整体照片让我们初窥动物全貌,对于其捕食瞬间的捕捉配合照片旁伴随的细致讲解,增强了文字讲述的真实性,也让我们看到了野生动物极强的生存能力 。
同时,足迹、粪便、尸体残骸、生存痕迹等等,都加深了我们对于长白山野生动物的了解,足迹精确到厘米的测量与相似足迹的对比,便利了读者对于动物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字描述可视性缺乏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