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读后感精选( 二 )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艺术哲学
第一次知道这本《艺术哲学》是在一份艺术入门书单中,但因时间缘故,一直没空去读,这次在外国文学的必读书单中看到了这本书,遂将其提上日程 。
读完后,说实话,因为之前是在艺术入门书单中看到的这本书,加上书名为《艺术哲学》,我想内容应该是和艺术息息相关的,但好像和我设想的不太一样,总之总有种受到误导的感觉 。倒不是说这本书跟它的书名毫无关系,只是我以为的“艺术”是会和《艺术的故事》一样,谈论绘画、雕刻和建筑发展变化历史,并对出名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再进行进一步的论说,但这本书对于这方面所谈甚少,而且没什么逻辑和体系,所谓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似乎也只是作者论说的论据罢了 。如果想用这本书来进行艺术和艺术史的学习,大概是毫无裨益的,甚至有可能因此扼杀学习的热情,这种难度系数直逼五颗星的书籍,大概只会劝退吧 。我开始怀疑当初的那份书单为什么将这本书列入入门书单中,估计也是因为书名的缘故吧 。
首先是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 。我们通常认为的艺术会是绘画、雕刻、建筑,外加一门音乐,但是丹纳的艺术恐怕还包括文学,或许还包括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书中丹纳总是在大谈文学、地理、历史,对于我们通常认为的艺术的内容则谈论地相对较少了 。这大概也是这本书会出现在外国文学书单上的原因吧 。其实从书名看,“哲学”更可能是这本书的重点,而我们通常却有意识地忽略了 。丹纳似乎整本书都在论说的都是他的这种“哲学”,而不论是艺术还是文学还是其他,都只是作为论说的依据 。译者傅雷在序言中概括了丹纳的“哲学”,即文明和艺术的出现和发展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
丹纳为了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运用了大量的例子进行论证,好处当然是加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但问题也同样明显 。一是丹纳的例子相对于论说来说实在是过于多了,有时一个例子就是几十页的篇幅,比如为了表现意大利的民风彪悍、头脑简单、勇武好斗(这也是为了论证意大利艺术产生的原因,可见论证之繁复),举出建筑师贝凡纽多·彻里尼的故事进行论证,几乎是史时的全景再现,这里不得不顺嘴提一句,丹纳对于历史故事的书写相当精彩,但也正是如此,大篇幅的故事和精彩的书写,使读者常常沉浸到故事里,迷失其中,而忘记了作者的论说,而等到作者再次进行论说的时候,读者早已不知道作者进行到哪一步了 。但是丹纳写下这么多例子,想必他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听众和读者,但是这种也正是现代读者所厌恶的 。因为仅需要简单的论证就能得到的答案,作者却花费了那么多篇幅和笔墨,而读者又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进行阅读,往往所得与花费的精力不成正比,这实在是“不合算”的一件事 。我也在思考,我们现在的阅读是否过于功利性了,就像丹纳说的那样,进入了一个缺少艺术的时代,但想想,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如果我们在一种信息上花费的时间过久,那我们又很容易就被时代淘汰了,这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 。跑偏了,还是回到书上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