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读后感精选( 六 )
19世纪初期是大分流的关键节点 , 但事实上导致这一分流局面的起点早在几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 。
1492年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这一年被视为是世界史的开端 , 我们要讲述的这个故事也得追溯到那一时刻 , 从十五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 , 西欧和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同点 , 但一些细微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大分流的出现 。
关于这些细微差异 , 学界有不同的争议 , 《大分流》中也有所提及 。
可以确定的是 , 工业化并不尽然是任何区域在近代早期经济进程的“自然结果” , 它背后必然是有所驱动的 。那到底是何种发展和驱动模式导致了西欧在工业突破上的巨大成功呢?
有学者认为 , 西欧成长最快 , 是因为它有效率最好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 这个观点最为常见 , 但作者彭慕兰却认为“不大站得住脚” 。原因正如上面所说 , 彭慕兰认为18世纪的中国比西欧更接近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想 。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 , 西欧人比旧世界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同时代人更有生产力 , 这同样没什么道理 。
归根结底 , 在彭慕兰看来 , 西欧的优势既不足以说明欧洲在19世纪工业化的原因 , 也不足以说明为何其在帝国扩张上成就斐然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分流》读后感精选】在1800年左右 , 中国某些地区的生态与欧洲差不了多少 , 甚至恶化速度比欧洲还慢;然而当欧洲的生态开始趋于稳定时 , 中国却开始迅速地大幅恶化 。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正是导致西欧与中国分道扬镳的根源所在 。
欧洲由于具有多种纾解生态压力的来源 , 其中最核心的无疑是新技术、迎头赶上的技术以及来自新世界的意外收获 , 这导致了西欧成为同时期所有核心地区中 , 唯一一个逃出原始工业死胡同的地区 , 并将手工业转化为现代工业 。
于是彭慕兰在驳倒其他观点之后 , 得出了自身关于“大分流”的结论 , 最主要原因在于新技术的出现以及对新世界的剥削 。前者可以使西欧免于环境恶化 , 并且实现工业革命以及技术革新 , 后者则能让西欧(主要是英国)在无须动用英国土地的前提下 , 将其生产的制造品以合理的价格转化为愈来愈多需要大量土地才能产出的食物与纤维 , 纾解自身的土地压力 。
当然除此之外 , 欧洲内部的资本积累、国内食物供应量等因素同样影响了西欧的迅速崛起 ,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世界失去了继续称霸的机会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唐宪宗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 批评的剖析读后感1000字
- 生物的真相读后感1000字
- 流动的盛宴读后感锦集
- 《西游记》的读后感大全
- 《安妮日记》读后感锦集
-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 《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读后感100字
- 《浮生六记》: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