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形成,雪是怎样形成的?

1、雪是怎样形成的?形成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 。云中的低温使得水蒸气结成冰晶,当气温够低时,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 。雪在融化时会吸热,所以融雪时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
雪形成的条件是 , 大气中需含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以及气温在0℃(冰点)以下 。
简述
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种,是从云中降落的结晶状固体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 。雪是由小的冰颗粒物构成 , 是一种颗粒材料 , 它的结构开放,因此显得柔软 。因为气温和湿度不同 , 形成的雪花有多种的形状和大小 。如果在降落过程中,雪融化后又重新冻结会形成球状降雪,此类降雪有霙、霰、冰雹 。
扩展资料:
1、降雪
雪降落的过程被称为下雪或降雪 。云中温度低于0℃的许多小云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结形成雪珠 , 小雪珠是由许多细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 。当冷空气逐渐向前推移 , 上升气流减弱,云中水汽直接在冰晶上凝结成较大的形态,此即我们所见到的雪花 。
如果温度接近冰点,则会落下湿雪,形成较大的雪花,特别是无风的时候 。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径可达5到7公分 。多数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会融化成雨,只有当接近地面的空气够冷,才能让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
2、能降雪的地方
降雪一般形成于温带气旋周围、空气向上运动的区域中 。雪可能会伴随着暖锋的天气系统里向极地方向降落 。雷打雪可能发生在气旋的逗号头里和大湖效应的降水带里 。在山区,上坡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在山坡的迎风面达到临界点,如果这时空气够冷的话,也可能有降雪发生 。
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 , 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
3、大湖效应
在有着相对温暖的水体存在的地方(比如湖泊) , 大湖效应降雪显得重要 。大湖效应的降雪一般发生在暖湖的下风处、温带气旋后的寒冷的气旋气流中,可以在局部区域造成大量降雪 。
形成原理: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 。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 。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 , 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 , 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 , 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 , 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 。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 。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来说却还没有达到饱和 。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 , 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 。
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所以 , 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雪花垒砌起来 , 变成了雪 。
扩展资料:
形成雪的条件:
①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 , 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
也就是说 , 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 , 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 , 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 , 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
【雪的形成,雪是怎样形成的?】②空气里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
参考资料:
雪(自然现象)_百度百科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 。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 。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 。
在这种情况下 , 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 , 这就是雪花 。雪花垒砌起来,变成了雪 。
扩展资料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 , 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
参考资料雪(自然现象)_百度百科
雪其实就是水的另外一种形态 。
1:雪和云有很大的关系,云是由许多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其中有水云(以小水滴为主)、冰云(以小冰晶为主)、混合云(小水滴和小冰晶) 。
2:形成雪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水滴和小水晶共同组成 , 除此之外还含有水汽、凝结核(吸收水分能力强的微粒) 。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 , 温度降到某一温度时,冰晶从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 , 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在凝结核的作用下不断变成冰晶 。
3:小冰晶碰撞凝结成大冰晶,在温度不变或者温度下降的情况下,混合云中的冰晶不断增大,直到冰晶自身重量,可以克服空气阻力和浮力时,便会下落到地面,这就是所谓的雪 。
扩展资料:
(1)“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 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
(2)在混合云中,由于冰水共存使冰晶不断凝华增大,成为雪花 。当云下气温低于 0℃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而形成降雪 。如果云下气温高于 0℃时,则可能出现雨夹雪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角形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雪

雪的形成,雪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插图
2、雪是怎么形成的?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
雪的形成,雪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插图
3、雪是什么形成的1.雪的形成过程
雪和雨一样 , 都是空气里的水汽冷却凝结而成的,只是凝结时天气冷的程度不同,因而有了雨、雪的区别 。当天空上层的温度很低、
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时,它就不是凝结成水滴 , 而是由水汽直接凝结成小雪片 。由气体不经过液体而直接凝结成固体的这种转变,在气象学上叫做“升华” 。
因此,可以认为雪花是经过一种特殊方式形成的冰 。当云层中同时存在着冰晶和过冷的水滴(云层气流稳定 , 温度在―20摄氏度或更低时 , 云中尚能保持的水滴 , 叫做过冷的水滴)时,容易生成雪花 。过冷却的水滴比冰晶容易蒸发 。
当冰晶上的水汽达到饱和不再蒸发时,而过冷却的水滴在这时候并没有停止蒸发,蒸发的水蒸气就在冰晶的表面上升华凝结,体积逐渐增大,变成了疏松枝状的六角形的小冰花,这就是雪 。
雪的形状十分美丽,它的花纹非常整齐,结构复杂,形状多样 。已经发现的有4000多种不同的花纹 。它们有的像盛开的牡丹,有的像瘦削的梅花 , 有的像分出枝杈的鹿角,有的像玻璃上冻结的冰花 。如果把它们摆在一起,就能构成一幅美丽的图案 。
2.雪的形成条件
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 , 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
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 , 冰晶就能增长了 。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
3.空气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 , 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
4.雪对作物作用
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雪是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物质,可以在寒冬保护植物不被冻伤 , 来年开春雪水融化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大自然的力量绝对不是巧合
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 。
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 。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 。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 。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
同时冬季雪水充足,不仅可以减轻当年的旱情,而且,也给来年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和苗全苗壮提供了有利条件 。
5.雪对人的作用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 , 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 。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 。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 。有人做过试验
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 。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 , 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 。
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 。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
对于农村人来说,下雪是给庄稼加了一床被,又湿润又松土 , 预示着丰收 。对于城里人来说,下雪只是改善了空气质量 , 增加了游玩的乐趣 。
其实雪还有其他的医疗作用,它可以去火、明目、降血脂等等 。
据测定 , 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 。所以 , 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 , 能吸收大量音波 , 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
6.保温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 。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 , 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 。
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 , 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 。
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 。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 。新雪的密度低 , 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 , 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 。老雪呢 , 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 。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
空气的导热性最差 。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 。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 。
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 , 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
扩展资料
雪: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
雪的形成,雪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插图
4、雪是如何形成的?雪的形成:
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
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 。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 。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 。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 。
即使引起了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 。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 , 对于水滴来说却还没有达到饱和 。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 。
扩展资料:
产生雪的条件:
1、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 。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
2、空气里有凝结核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 。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
雪花,一种晶体,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又名未央花和六出,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 。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 。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 。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 , 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 , 独雪花六出"的说法,世界科学史著作中有记载是中国最早知道雪花的六角结构 。
所以说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雪花是由小冰晶增大变来的,而冰的分子以六角形的为最多,因而形成雪花多是六角形的 , 并且每一片雪花的形状没有一模一样的 。雪花形状的多种多样 , 则与它形成时的水汽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雪
雪的形成,雪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插图
5、雪是怎么形成的雪是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 。
当空气中有无数个小尘埃和微粒子漂浮,高空的空气逐渐稀?。氏殖鏊羝薹ㄈ肭值谋ズ妥刺耸庇胁糠值乃羝徒胄』页镜任⒘W?nbsp;, 形成冰晶 。其主要形成条件就是大气在0度以下 。云的上端一旦冰晶融化,冰晶就会吸收周围过饱和水蒸气而成长,形成雪降落 。
雪 , 是指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
降雪等级划分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 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 , 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