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

1、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1、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2、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 , 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
3、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
4、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
5、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

文章插图
2、春节的资料 有关春节的资料大全
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极具生命力的节日,下面梳理了关于春节的资料大全 , 供大家参考借鉴 。
春节各地美食大全
1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
2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 , 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
3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
4 东北: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 , 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
5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的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 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的食品有多丰富 。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 。
6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 , 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
7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 , 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
有关春节的绕口令:
《新年到》
快乐的新年多热闹
无论男和女老和少
穿新衣带新帽
大家乐乐陶陶
家家户户乐逍遥
过新年人人笑
见面说声新年好
新年好快乐的新年多热闹
无论男女和老少
穿新衣带新帽
大家乐乐陶陶
大家欢迎新年到
《糊灯笼》
红红糊红粉灯笼,
给军属送光荣灯;
芬芬糊粉红灯笼,
给军属送灯光荣;
红红糊完红粉灯笼,
糊粉红灯笼;
芬芬糊完粉红灯笼,
糊红粉灯笼 。
春节传统美食
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 , 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 , 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15] 每逢腊八这一天 , 不论富人还是穷人 , 家家都要喝腊八粥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 , 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节后 , 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 , 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 , 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 , 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 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
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 , 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 , 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 。火锅沸煮 , 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 , 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
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 , 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 , 团团如月 , 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 , 嫦娥果然降临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 , 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 , 做法也与今天无异 。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 , 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 。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 。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 , 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 。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 , 或小如荷甲 。
春节各地祭祖习俗方式
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 。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 。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 。迎接新正 , 也叫“开正” 。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 , 家人依次跪拜 。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 , 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 。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 。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 , 爆竹争放 , 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 , 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 , 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去·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 , 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 , 向祖宗跪拜叩头 。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 。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
;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

文章插图
3、关于春节的资料?春节,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元日”,中国人俗称“过年”“新年” , 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 , 也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烈,庆祝时间最长的节日 。春节的到来,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春节并不指岁首,而是立春之节,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农历岁首和四时节序基本同步,立春与岁首前后相差不了几天,人们在庆贺新年的同时喜迎新春 。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 , 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受了树影移动与山崖上滴泉的启发,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漏壶 , 用来测定时间 , 于是便有了万年历 。据说春节是由万年青年创制的万年历而来 。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 。
“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 , 正月又复还寅位 。斗柄回寅 , 进入新的循环,万象更新 , 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

文章插图
4、需要春节的资料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 ,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 , 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 , 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 , 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 , 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 , 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 , 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 , 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 , 专收名帖,叫"门簿" 。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 , 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 , 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 , 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 , 表示谢枕 。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 , 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 , 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 , 也要施礼道贺 。
古时 , 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 ,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 , 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 , 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 , 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 , 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 , 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 , 作竟日欢” 。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 , 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 , 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春节的由来春节是农历的开始 。春节的另一个名字是中国新年 。它是中国最大、最繁忙、最重要的古代传统节日 。它也是中国人民特有的节日 。自西汉以来 , 过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的春节,是指农历节日第八天的第十二厨房在23日或24日第十二日农历十五天的第一个农历月,新年前夜的高潮和第一天的第一个农历 。
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其中许多仍然流传至今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集中在祭祀神灵、祭祖、除旧迎新、迎新祈福、祈求丰收等方面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据记载,春节是由冬拜活动演变而来的 。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 。《中国民间信仰习俗词典》中的“春节”:“关于春节的起源 , 或蜡祭起源于古代社会 。”蜡祭是在年末以众神的名义进行的 。因此 , 春节是为了报答上帝的恩赐而来的 。”段宝林在《中国古代嘉年华春节、蜡祭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有4000到5000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它的起源是古代的蜡祭 。”
据记载,春节是由冬拜活动演变而来的 。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 。《中国民间信仰习俗词典》中的“春节”:“关于春节的起源,或蜡祭起源于古代社会 。”蜡祭是在年末以众神的名义进行的 。因此,春节是为了报答上帝的恩赐而来的 。”段宝林在《中国古代嘉年华春节、蜡祭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有4000到5000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它的起源是古代的蜡祭 。”
冬至祭祀活动在开始时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在每年冬季结束时进行 。慢慢地 , 他们在新年和旧年交替时举行庆祝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始社会的解体,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辞旧迎新的节日 。所以人们开始叫它春节 。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

文章插图
5、关于春节的资料1、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 , 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 
2、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
扩展资料: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 , 吃罢“团年饭” , 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 , 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 , 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舞狮子、游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耍杂戏等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 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 , 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到了 , 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 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 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
千百年来 , 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 , 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 , 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 , 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 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 , 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 , 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年之意 。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 , 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 , 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 , 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春节俗称“年节” ,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 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 , 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 , 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 , 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 , 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 , 开始走亲访友 , 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 , 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 , 正值“立春”前后 , 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 , 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而时至今日 , 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 , 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 , 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 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 , 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2]
春节的故事1
相传,很多年以前,在山清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 。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 。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 。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 。可是 , 从哪里下手呢?
一天 , 万年上山打柴 , 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计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 。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响着 , 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
【关于春节的资料有哪些,春节资料内容有哪些?】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恳恳 。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 , 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 。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 。节令的失常 , 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因 。节令官叫阿衡,他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做事不慎 , 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 , 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 。祖乙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样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 , 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 。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 。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 , 讲了日月运行周期 。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 。又拨了十二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 , 按时报告 。
春节的故事2
一天 , 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 , 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一听,深觉有理 , 心中却不安起来 。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 , 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刺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缘由 , 许以重礼 。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 。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 。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 , 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 。谁知刺客因为饮酒过多,眼睛发花,飞箭只射中了万年的胳膊 。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 , 众童子急呼拿贼 。卫士们听到喊声 , 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亲自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初一 , 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 。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