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1、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
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 。比如从中医养生来看 , 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气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 , 但气候却完全相反,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 , 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 ,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 , 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 ,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廿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 , 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 , 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 , 甚至是文化观念 。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 , 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 , 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将太阳运行在黄道(圆)上位置划分出来的24段时间的总称,每段15度,约长15天 。
各个节气的名称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文章插图
2、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 ,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 , 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 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
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实用价值 。比如从中医养生来看,秋季起于立秋节气,紧邻大暑,又热又湿;秋季结束于霜降,已近立冬 , 气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虽然同在一个季节,但气候却完全相反 , 医生遇到的季节病和中医养生需要预防的病也截然不同 。
所以,治病和养生简单地跟着四季走还不够,更要跟着节气走 。二十四节气较准确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01中原地区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 到秦汉年间 , 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 , 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 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它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 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 , 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 , 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经历史发展 , 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 , 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 ,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低、中纬度地区的气候 。
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 。我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 。
低纬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包括热带、副热带(亚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 , 气旋活动频繁 。
扩展资料:
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 , 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 , 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华北平原地区的气候 。
二十四个节气的划分比较适合中原地区的气候,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二十四个节气仍然很实用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文章插图
3、二十四节气哪些是反映季节变化的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立秋:秋季的开始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立秋:秋季的开始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文章插图
4、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多少个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分别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 , 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
一、立春: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开始时间一般为2月3-5日, 时至立春 , 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 。
二、立夏:是指夏季开始 。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 , 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
三、立秋:立秋以后,四川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 。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 , 但很快就会出现“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 。
四、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立冬之日,水始冰 , 地始冻” 。人们常以凛冽北风 , 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立冬后期多有强冷空气侵袭,气温常有较大幅度下降,盆地西北部个别年份立冬曾出现过早霜 。高原地区这时已是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 。
扩展资料:
一、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
二、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
三、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四、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 , 每个候是五天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 。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 , 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
反映天气现象节气
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
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
二十四节气按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赋予有特征意义的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间接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处暑则是反映物候的节气.
扩展资料:
节气是指太阳历(干支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
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分别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
二十四节气在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同时,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 。在中国广袤的地域空间和悠长的历史岁月里,二十四节气衍生出纷繁多样的民间文化 。谚语、歌谣、诗词、传说、曲赋等文学表达,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等等,共同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奔流不息的文化生命力 。
 二十四节气就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现代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准确地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间:春季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 , 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 , 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 , 9月7-9日交节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
四季变换: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 , 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什么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文章插图
5、二十四节气各代表什么?24节气各自的特点如下:
春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昼夜平分 。
清明: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
谷雨: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夏季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
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 , 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 。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冬季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 , 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一年四季由“四立”开始 , 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 。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而夏至刚好相反,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穿越我国 , 自西往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台),即古人所谓“日北至 ,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