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

1、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因涉及历史,不敢妄下定论,整合相关历史资料,整理如下:
袈裟为啥是红色的,这要从发源地印度说起 , 袈裟,梵语Kasāka,巴利语Kasāya,可以译成“不正、坏、浊、染、杂”等等,所以凡是不正的、染坏的,都可以称为袈裟 。袈裟本义是一种草,引申为由这种草取汁染色而成的“赤褐色” , 再进一步才引申出“不正色” 。佛陀规定弟子们应该穿坏色衣 , 不得穿正色或显色衣,所以僧衣名为“袈裟” 。其实,袈裟不但可以称呼僧衣,也可以称呼其他东西,如食物的五味之外的杂味或坏味,便可称为“袈裟” 。可见,袈裟一词,不仅是佛教的僧衣所专用,也不一定即是衣 。
佛教的僧衣,在使用颜色方面有两项主要规定:一则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如纯青、黄、赤、白、黑和黄蓝、郁金、落沙、青黛等颜色;二则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称为“坏色” 。
真正的坏色衣 , 佛陀教导弟子们用树皮煮汁,或用污泥渍污;且在新衣之上 , 必定另加旧衣的“贴净”,就是用旧衣的旧布,在新衣上加贴一块,以示坏“式” 。所以,后来中国佛教的比丘制衣 , 在新衣搭肩处,用一小块同色同质的新布贴上 , 就是象征贴净与用作障污 。
还有一种坏色的方法,叫做“点净” , 就是在新衣的任一已染的颜色之上,另外用其他颜色将纯一染色的新衣 , 点上一块色渍 。戒律中规定,比丘的衣服,允许有青、黑、木兰(近似熟桑椹色或咖啡色)的三种颜色 , 仍非旧色,必须以本色之外的两种颜色点净之后 , 方始算是坏色,如果是青色衣,须以黑与木兰色点净;如果是木兰色衣,须以青与黑色点净 。
不同部派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如《舍利弗问经》说 , 萨婆多部着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着黄色衣,弥沙塞部着青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衣 , 迦叶维部着木兰衣 。这是通过三衣的颜色不同,来表示自己的宗派 。虽然五部的衣色不同 , 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却在五部中通用 。
紫色与绯色都不是佛教戒律所允许的 , 但是朝廷仿照世俗的官制,赐紫袈裟给一些有名望的高僧 , 以表荣耀 。《大宋僧史略》卷下记载,唐武则天时代,法朗等重译《大云经》,假托符命之言,认为武则天时弥勒下生为阎浮提主 , 为武则天登基制造舆论有功,武则天于是封法朗、薛怀等九人为县公,并敕赐紫袈裟 , 这是僧人接受赐紫的开始 。唐玄宗时,沙门崇宪以精通医学治病有效而蒙赐绯 。明太祖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诏规定各宗派僧人常服与法服的颜色 , 禅僧的常服是茶褐色,青色的绦子,玉色袈裟;讲僧的常服是玉色,绿色的绦子,浅红色的袈裟;教僧的常服食皂色,黑色的绦子,浅红色的袈裟 。现在出家人袈裟的颜色也有很多种,如褐、黄、灰等,地位稍微高的出家人如方丈穿烈火红色,但是并没有宗派的区别 。 
中国特色的“法服”——海青,这是现代二众礼佛时和比较正规的场合所用外衣 。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 , 所以又称为“大袍” 。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时穿大袍,将三衣中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只可穿大袍,不批袈裟 。海青是根据隋代以后天子所穿的黄袍稍加修改而成,江苏吴中之地将广袖的衣服成为海青,因为僧袍的袖广,所以援引其名,成为“海青” 。同时,“海青”更有一些引申的含义,称僧袍为“海青”是取大海的浩瀚深广,能容万物;取大海波浪的飘逸洒脱,自在无碍;取大海色泽青出于蓝 , 代代更胜,意在鼓励策进,不同凡俗 。
海清,这是中国僧人经常穿着的便服,并非日本独有 。电视中常有的橙色海清不是谁都可以穿的 。

袈裟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

文章插图
2、穿黑袍的是哪个国家的穿黑袍的是泰国的 , 是喇嘛服,就想当于我们国家的袈裟 , 在他们的眼里是很神圣的 。
袈裟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

文章插图
3、中国的袈裟源自印度的纱丽这种服装吗不是,佛教与印度无关,佛祖是现今尼泊尔人 。印不过是强占了人家地盘,那烂陀寺也被毁……现印度人信的是:印度教 。
袈裟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

文章插图
4、和尚的袈裟只是用来好看么,还有哪些文化蕴涵在里面?和尚所穿的袈裟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好看,还有一些其他的寓意在里面,在印度和尚穿袈裟主要是因为印度的人们大多数都穿的是白衣服,因为印度天气炎热人们都不喜欢去穿颜色过深的衣服,所以僧人为了更好的修炼以及和普通百姓区分开来就选择将衣服染色并且将衣服撕成大小不一的碎片 , 然后再将这些碎片用针线缝起来做出袈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让小偷偷窃自己的衣服 。
佛教在我国也是属于外来宗教,所以穿袈裟的习惯也在我们国家被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而且华丽袈裟并不是所有的僧侣都可以穿的服饰 。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住持和方丈才可以身着华丽的袈裟,因为身穿华丽的袈裟者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贤人,而不是普通的修行者,普通的僧侣是没有资格穿上华丽的袈裟的 。
【袈裟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因为普通的僧侣对于佛法的理解没有那一些辈分高的方丈和住持理解透彻,所以他们是不能够身穿华丽的袈裟 , 这也算是佛教弟子的一种等级制度 。而且袈裟的颜色不可以用上色或者是纯色 。而且他们所有的衣服必须有一个地方适合整体颜色不同的另一种颜色,这样是为了破坏衣服的整体美感 。破坏了衣服的整体美感 , 就可以让这些僧侣不会去进行攀比 。所以在早期,僧侣的服饰一般都是用赤色作为一次 。
而且和尚的袈裟也可以作为礼服出席非常重要的法会和活动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有看过《西游记》,唐僧就有一件非常珍贵的袈裟 , 是观世音菩萨送给他的,但是他因为爱惜这件袈裟 , 并不每天都穿在身上,而是把它藏在行李之中, 一来因为害怕匪徒打劫,二来是唐僧并不喜欢炫耀 。所以唐僧只在面见如来佛祖的时候才穿了那件袈裟 。现在的和尚也是如此 , 在出席重要活动的时候才穿袈裟 。
袈裟是佛教僧众身上穿的一件法衣 。这种服饰是作为一名圣贤的标识,因为其色不正而得名 。在佛教里面 , 身上穿着袈裟的人,往往都是佛家所要尊重的人 。但是袈裟不仅仅是因为好看才会让很多备受尊重的僧众所穿,更因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不同颜色的袈裟是有不同的含义的,在不同的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袈裟 。
在佛教传入到中国之后,不同朝代的和尚其实也穿着不同颜色的袈裟 。在汉魏的时候,大部分人和尚是穿着赤红色的袈裟 , 后来又出现了黑色的和青色的袈裟 。而在唐朝的时候 , 朝廷往往都会赏赐给一些高僧不同颜色的袈裟,其中有紫色或者是红色的 。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佛教可以分为禅、讲、教三种类型,所以在那时候不同的派别穿的袈裟也是不一样的 ,  禅派要穿青绦玉色的袈裟 ,而讲派的要穿绿绦浅红色的袈裟,教派的则穿黑绦浅红色袈裟 。所以不同的颜色是代表不同的派别的 。
而且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穿袈裟的 。能够身穿袈裟的僧人往往都是具有比较高的地位的 , 在佛教是达到圣贤级别的人,佛教教团的人都要尊敬他们 。他么所穿的袈裟意识为了防护虫兽的伤害,二是为了能够让见到自己的人感到舒适,并且让自己保持住真心而不被邪气所侵袭 。所以当时身穿袈裟的话不仅仅是一种佛教的象征,也是代表了这一位僧人已经得道 , 修行大圆满了 。
所以在僧人穿袈裟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其中还有很多文化含蕴的,不同颜色的袈裟能够代表不同的佛教流派,同时袈裟本身所以代表的含义相当深厚的 , 是佛教的一种象征 。
袈裟是求解脱之人所穿法衣,袈裟表达着自立,利他的种种功德 , 所以也叫做福田衣 。袈裟上的条纹有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征 。田地有生长的意义,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种种功德的互相滋长 。
和尚袈裟除外观美观的用途外,还代表了追求解脱的人的意思 , 同时袈裟上还会印有条纹,象征佛法中各种功德对和尚的滋养
袈裟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 , 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
袈裟是哪个国家的,中国和尚的服装为何喜欢大黄大红?

文章插图
5、国外哪些宗教穿僧衣?各宗教有各自的宗教服饰,只有佛教的叫僧衣 。简单介绍主要宗教的服饰:
佛教法衣
佛教出家人的服装 。俗称僧衣 。法衣意即符合佛法之衣,包括制衣和听衣 。制衣传为释迦牟尼所规定 , 由受过具足戒(大戒)的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穿用;听衣传为佛陀听许弟子穿用的一切服装 。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用若青(铜锈色)、若黑(淤泥色)、若木兰(赤中带黑色)等“三如法色” 。从色取名,叫作袈裟 。袈裟在中国 , 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制作 , 因此名身着僧衣的僧人之缁衣 , 称僧界为缁林 。自唐代武则天开始 , 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以示宠贵 , 因而沿成大红袈裟 。僧人说法和举行隆重仪式时,还多穿用金襕衣(金缕织成的袈裟,胸部绣“吉祥海云相”d字) 。佛教对袈裟提出种种名称 。如由相衣,指布条纵横交错缝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应取被人遗弃的破碎布片缝纳而成;莲花衣 , 象征不为污泥所染 。
基督教圣衣及祭衣
基督教圣职人员的服装 。原为古代罗马帝国俗人的服饰,6~7世纪后渐为教会专用,10世纪后逐渐定型 。礼仪用的教服因派系及仪式有别,称谓也不一致,正教、新教称圣衣(新教的少数教派不用),罗马公教(中国称天主教)称祭衣 。基督教服中,天主教的祭衣制度较为完备,如神父的弥撒祭衣按脱利腾大公会议规定8件成套 , 每套中的祭披、领带、手带等必须同一颜色(共有用于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的红、白、绿、紫、黑等5种颜色) 。
此外,主教祭衣的配套服饰还有主教冠、十字项链、长手套等,并执权杖 。教皇加冕时加穿大披肩,顶戴三重冕 。1962年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之后,弥撒祭衣已简化,只穿长白衣 , 戴领带 。但中国天主教仍沿袭旧制 。
伊斯兰朝觐服
伊斯兰教教仪活动中的一种特定服装 。在伊斯兰教五功(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仪式场合,伊斯兰教服装大多采用伊斯兰国家的民族服装 。男子多为头缠白布包头,或戴多种多样显示族别、身份、地位的帽,身穿大衣、长袍(袷袢)或大褂 。在朝功中,朝拜者一律穿朝觐服,即哈吉衣 。男子披无任何接缝的两幅白布,一幅长约2米,披在肩上遮上体,称里达;一幅长约1.5米 , 围在腰间蔽下身 , 称伊札尔 。女子穿黑、白、灰等素色布制长衫,有的戴盖头或面纱 。在穆斯林到达圣地之前要选一洁净之地,净身受戒更衣,因此哈吉衣又称戒衣 。
道教道衣
道教道士的服装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鶖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 。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 。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 。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近代沿袭的道衣主要有:①大褂,即长衫 。蓝色,袖长随身,袖宽79.9厘米或46.6厘米 。②道袍 。蓝色 , 采取传统袍的款式,且有内摆,袖长随身,袖宽59.9厘米 。③戒衣,受戒时穿的衣服 。黄色黑边 , 袖长随身,袖宽79.9厘米 。④对襟绣花洞衣 。着道衣时下配灯笼裤,或穿其他裤加裹腿 。
穿僧衣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佛教僧人穿的,比如泰国南传佛教的僧人,日本僧人,韩国僧人都是穿僧衣的 。不同国家,佛教的分支不同,僧衣也有所差别 。
韩国僧服
与韩服一样,也是交领断衽(V领),胸系大结 。汉服则是交领右衽(y领),系带在腋下腰侧 。
韩国袈裟,与中国差不多,但不用环钩,而是布扣 。
日本僧服
日本僧服颇有唐宋遗风,日本佛教,自明治维新后,粗分13宗、56派 。很多派别的日本僧服,都有中国汉服深衣的痕迹,还有很明显的汉服暗摆 。
日本僧服,与唐宋以后中国汉地僧服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袈裟不同 。中国汉地的袈裟较大,日本的袈裟相对较小,可以折叠起来挂在胸前,就像一个布袋 。
南传佛教还有日本的密宗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