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大白鹅夫妻的诗词 再论大白鹅的战斗力( 四 )


在《春秋繁露》中也有此类记载:“凡贽 , 大夫用雁 , 雁有颊 , 长者在民上 , 必有先后 , 雁有行列 , 故以为贽” 。
众所周知 , 雁飞行时 , 都是“人”字形排列 , 老而壮者在前面导引 , 幼而弱者尾后 , 从不跨越 。
其实 , “长幼有序”也和封建儒家礼法相吻合 , 并且儒家礼法要求嫁娶必须按伯仲叔季这种长幼顺序进行 , 非万不得已 , 不得颠倒嫁娶顺序 。
因为除雁有这种“行止有序”的行为外 , 其它候鸟都没有 , 因此雁倍受重视 , 古人才以之为贽 。
第三 , 取其和气之义 , 以示对结婚的男女双方的美好祝愿 。
《本草注》说“雁为阳鸟 , 盖得中和之名 , 热即北寒即南 , 以就和气 , 所以为贽者 , 一取其信 , 一取其和也 。
” 自古至今 ,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睦睦 , 幸福美满 , 都希望夫妇双方相敬如宾、和和气气、白头到老 , 以雁为贽 , 就可表达对未来家庭生活的美好祝愿 , 因此 , 雁可作为吉祥的象征 。
第四 , 取其“聘则娶妻”之义 。
在古代 , 如女方同意婚事就称作“许嫁” , 如“女子许嫁 , 笄而字” , 这称呼直到唐宋元也没有改变;在男方 , 虽按古代婚姻六礼一一进行 , 其实 , 最重视的礼节是“委禽” , 以表示“聘则娶妻”之义 。
《左传?昭公元年》记:“郑徐吾犯之妹美 , 公孙楚聘之矣 , 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 。
可见“委禽”实是不可缺少的礼节 , 犹如现代婚姻中的结婚手续一样重要 。
另外 , 雁礼也有“妻从夫”之义 。
“……又雁随阳 , 妻从夫之意” 。
这一点更符合妇女“三从四德”的封建儒家礼法 。
二、鹅礼 雁是候鸟 , 不是家禽 , 所以难以得到 。
有些地区雁很少出现 , 就更难得到了 , 于是 , 鹅“乘虚而人” , 代雁为贽 , 称“雁鹅” 。
娶亲时 , 鹅并不放在簿子里 , 而放在特制彩亭上 , 并由两人抬着 , 随行于仪仗行列中 , 由此可见雁鹅倍受重视程度 。
人们以鹅为贽 , 表达男女双方婚前互守婚约 , 婚后结为佯侣、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
鹅得以代雁之贽 , 还因为鹅、雁为同类动物 。
《广雅》曰:鹅 , 雁也 。
扬雄方言曰雁 , 自关而东谓(乌可)鹅 , 南楚之外谓之鹅” 。
《古今图书集成?婚礼部?辽》记:“凡贽用生雁 , 左首以生色缯交络之 , 无则刻木为之首……雁近于死 。
无则以鹅代之 , 鹅亦雁之属也” 。
由此可见 , 雁、鹅本属一“家” 。
大约到了明朝 , 定亲礼物普遍用鹅 , 另猪二口 , 鹅二十对 , 酒八十瓶等 。
三、鸡礼 《宋史》礼志十八记: “宋诸王纳妃 , 赐嫁白银万两……士庶人无雁奠者 , 三舍生听羊 , 庶人听以雉及鸡骛代 。
”由此可见 , 自宋时鸡礼就开始出现 。
因为鸡比鹅饲养的更普遍 , 而且更能代表雁礼的象征意义 , 于是“鸡礼”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 , 并一直至今仍盛行不衰 。
首先 , 鸡可以代表雁礼的许多象征意义 。
鸡从不失时 , 到了一定时刻就开始打鸣 , 正因鸡非常守时 , 古人表示一天时辰时 , 才用“鸡鸣”来表示夜半以后的那个时辰 。
“巽为鸡 , 鸡鸣节时 , 家乐无忧” , 因此 , 鸡礼可以表示雁“不失时 , 不违民时”的象征意义 。
又:“春秋题辞曰:鸡为积阳 , 南方之象 , 火阳精 , 物炎上 , 故阳出鸡鸣 , 以颊惑也” 。
由此可见 , 鸡与雁一样 , 都随阳 , 均可表示“妻从夫”之义 。
《韩诗外传》又记: “田饶谓鲁哀公日:夫鸡 , 头戴冠者 , 文也;足博距者 , 武也;敌在前而敢争者 , 勇也;见食相告者 , 仁也;守夜不失时者 , 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