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念珠诗词 念珠根手链有什么区别

手中的念珠诗词 念珠根手链有什么区别

佛家手中的佛珠,大的那一串佛珠是108颗,小的那一串是多少颗?14颗 。
佛家手中的佛珠由多到少有九种:108颗、1080颗、54颗、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 。
十四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 , 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
十四无畏:1、使众生返照自性 , 获得解脱;2.使众生旋转知见 , 苟遇火难 , 火不能烧;3.使众生旋转观听 , 虽遇大水所漂 , 水不能溺;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 , 鬼自灭恶;5.使众生六根消复 , 临当被害 , 刀段段折坏;6.菩萨明照十方 , 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 , 遇贼不受劫;9.使性多婬者 , 不生色念;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12.使无子众生 , 欲求男者 , 令得生男;13.使无子众生 , 欲求女者 , 即得生女;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 , 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
...
念佛时手中所持的佛珠有多少颗按颗粒多少分为挂珠 , 持珠和戴珠大类 。
挂珠一般是一百零八粒和五十四粒 , 挂在颈项:持珠为手持方便之用 , 一般十八粒 , 也有用二十一粒、二十七粒和三十六粒的:戴珠是戴在手臂、手腕上 , 一般十八粒或十四粒 , 因手腕粗细不同也有更少的 。
【念珠】 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 , 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 。
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 。
其梵文原语凡有四:(一)pa^saka-ma^la^ , 音译钵塞莫 , 意译数珠 。
(二)aks!a-ma^la^ , 音译阿叉摩罗 , 珠鬘之义 。
(三)japa-ma^la^ , 念诵鬘之义 。
(四)aks!a-su^tra , 意译为珠之贯线 。
盖梵语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 , 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 , 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 。
如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珠之习惯 。
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 , 有一尊首悬念珠之婆罗门像 , 此雕像被推定为二世纪左右之作品 , 故知其时念珠之使用业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 。
乌嚧陀啰佉叉占巴拉奥义书(梵Rudra^ks!a -ja^ba^lopanis!ad  , 据传编于四世纪顷)中 , 记载乌嚧陀啰佉叉(梵Rudra^ks!a )即金刚子念珠及其功德;另于恶刹摩利加奥义书(梵Aks!ama^li^kopanis!ad )中则详述念珠之制法、功德、材料 , 并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昙五十字门及其深秘之义 。
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时代 , 恐系在婆罗门教(二世纪)之后 。
而在我国 , 使用念珠来称名记数 , 则始于隋唐之际 。
盖今北传佛典中有关念珠之记载虽多(多为后期之经典) , 然律部经典却未有任何记载 , 且以律典为所依之南传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 。
故知念珠虽为我国、****、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僧俗所携行之重要法具 , 甚至成为佛教徒之标帜 , 然溯其本源 , 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 , 于佛陀所制律仪亦未有此类记载 。
于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之起源 , 一般多以木患子经所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之开示为通说 。
木患子经(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 , 当贯木患子一百八 , 以常自随 , 若行、若坐、若卧 , 恒当至心无分散意 , 称佛陀、达摩、僧伽名 , 乃过一木患子 , 如是渐次度木患子 , 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 , 乃至百千万 。
”’此外 , 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另有不同记载;亦有谓念珠之来源 , 系由比丘计算布萨日数所持之黑白三十珠为滥觞 。
------ 念珠之颗数 , 诸经所载不一 , 略举较常见之用法:(一)木患子经作一百零八颗 。
(二)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举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颗等四种 。
(三)数珠功德经亦举出四种 , 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