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仙境的诗词 形容像仙境般的赞叹诗( 六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
2. 作者介绍: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
3. 赏析:“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
二.对雪唐代 高骈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
1. 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
此时正好登上高 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
2. 作者介绍:高骈(821年-887年),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孙 。
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乃山东(太行山以东)汉族名门渤海高氏 。
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时历淮南节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 。
3.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 。
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 。
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
三. 入彭蠡湖口南北朝 谢灵运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
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 。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
1. 译文:我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因为风潮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
彭蠡水波涛奔流,时而遇到洲岛,立刻遽分两股,急转猛合,又冲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来,奔流而下 。
沿途,有时乘月夜游,聆听哀怨的猿啼,湿露而行,赏玩芳草的浓香;有时晨起远眺,近处晚春秀野,碧绿无际,远处苍岩高峙,白云如聚 。
我想凭借与寥夜清晨静景的对晤,来参透这冥冥之理 。
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 。
因不耐静思默想,于是攀登悬崖,登上了石镜山;牵萝扳叶,进入了松门顶 。
访异探秘,登高远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记载,已成难以追寻的故事;沧海桑田,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理,更难以考究 。
如今灵物异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金膏仙药,温润水玉,早已灭其明光,辍其流温 。
对于这颠颠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别鹤》曲 。
突然断弦一声,万籁俱寂,唯有那无尽愁思在江天回荡 。
2. 作者介绍: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东晋将领谢玄之孙,陈郡谢氏士族,著名诗人 。
谢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 。
3. 赏析:“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
”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诗总纲 。
“倦”、“难”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贯穿始终的主脉 。
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何以厌倦?因为风潮难于一一具说;亦即变幻不定,莫可理究,凶险难测 。
看来这是说的此行观感,推而广之,则又是多年旅程颠沛的总结;深而究之,更为隐隐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