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渲染我们 的情感 诗词素材作文渲染( 六 )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
一语之中,含有不...
关于思想情感的诗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比如那首《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李白还有好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是非常有名的,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不见有人还 。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霜月 (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 。
这首诗意境很美,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
同是望月,而且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
”老实说,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照无眠 。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 。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诗词似乎总与月亮有关的,而月亮情结应该也是中国古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了,苍茫云海间,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云:“中庭地白树栖鸦,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