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迷蒙诗词 描写春雨的诗词( 四 )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唐)杜甫《春夜喜雨》释义:及时的雨就好像知道时节一样,春天到来了雨就下下来了 。
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
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
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释义: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
赏析: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
造句清新优美 。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
“草色遥看近却无”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
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
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
5、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释义: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
“潋滟”,波光闪动 。
“空蒙”,烟雨迷茫 。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
春夜喜雨全诗诗意诗词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
词句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 。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
⑵乃:就 。
发生:萌发生长 。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 。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