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故乡奉节 中国诗词大会奉节( 五 )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
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
附高考学子心声: 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 。
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 。
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
⒈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 。
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 。
⒉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 。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
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 。
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 。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
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 。
③故故:常常,频频 。
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 。
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 。
⒊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 ①“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 。
哪一个较为恰当? ②“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 。
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 ③“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 。
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 。
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 。
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è(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 。
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 ④“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 。
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 。
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 。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 。
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 。
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4分) 这又难了 。
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
著名诗词的名句 1.胡马①依北风,越鸟②朝南枝 。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古诗十九首”是对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的统称 。
这两句意思是鸟兽尚依恋故土,何况是人呢 。
①[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
②[越鸟]南方的鸟 。
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出自《诫子书》 。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