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400 诗词赏析( 三 )


荆公的感受大抵相同 。
手中的梅白似雪,故以为雪未消,春天未到,而明明香气扑鼻,浓厚得还以为人间不多闻,错觉自此产生 。
全词以恍惚的发问收尾,韵味更加悠长 。
由于此词史料稀少,我无法确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所作 。
唯一可以推论的,是荆公后期的隐居生活中,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状物咏志诗代替了之前的政治诗,情趣渐露,艺术风格偏于雅丽 。
其中有《泊船瓜洲》、《梅花》等诗,亲近自然,诗风淡雅 。
因此标签其为咏梅诗也无可厚非 。
本词含蓄委婉,精丽工巧,是王安石咏物诗的典例 。
值得一提的是,荆公颇爱梅,常写常新,心境清凉,意境空灵 。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
”这么看来,荆公的隐居生活,倒是别有情趣,真心深情都齐了 。

【诗词赏析400 诗词赏析】

生命中最动人的旁逸,大概在于此 。
古诗及其400字鉴赏句子赏析是近几年语文试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从修辞的角度入手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
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
例句A:“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
” 赏析A: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 。
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
例句B:“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
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
”赏析B: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
2、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例句A:“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
例句B:“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
3、 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 。
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 。
4、分析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
例句: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
5、写作手法角度要点提示:包括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想象联想等手法 。
例句:“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