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400 诗词赏析( 二 )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 。
有《临川先生文集》 。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 。
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 。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
2.月黑:没有月光 。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
4.遁:逃走 。
5....
经典诗词读后感(400字左右)我写诗词作业的时候写的,还真有点长....截取一下不知道能不能用,希望能帮到你 。
《甘露歌》赏析甘露歌宋·王安石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
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
关于王安石和他的集句诗,公道的评论自宋就有 。
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 也 。
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 。
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 。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里亦有提及:“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 。
”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集句诗的深研和发展,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 。
《梦溪笔谈》记录了一则佳话,大抵是对诗的切磋:“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 。
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 ……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 。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
”这无疑又为荆公的诗词造诣平添了一份独到的注解 。
清人贺棠曾在《转酒园诗话》中批判集句诗“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我在读王安石的这首《甘露歌》时,却没有觉得毫无牵强之态,反觉得浑然天成,词简而情极致,意迂而味不薄,幽远清新 。
虽是集句,乃有取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失为一种突破 。
昔闻少陵以天上之曲刺花卿,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
人间难得一闻竟得闻,愈发见得其美妙了 。
诗人是折了一截梅在手,幽香淡淡,大概也萦绕指间心间,心旷神怡,才有了“人间应未有”的唏嘘,“折得一枝香在手”的妙处自然同少陵的“仙乐”有可比之处了 。
再说梅之清高孤傲姿态,诗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描绘,只从折下来的一枝梅吟起,但从诗人为之陶醉的清香,却可以隐隐觉察她盛开在雪地的样子,想象的世界因为这一种描写的缺失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
仙乐之余韵,让人觉绕梁三日,冬梅之缕香,同样地能攫住心魂 。
这两句,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
这大约就是一种神往了 。
然思绪猛地一扯,突然想起,这是不是经春未消的雪啊,否则哪来这么白这么清冽?雪和梅,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的意象了 。
许浑诗云“素艳雪凝树”,说的是梅花似雪;荆公亦作《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解惑 。
这种怀疑,自古以来就有,梅花是公认的白似雪,香气浓郁 。
于是这里诗人也有这样的猜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疑是经春雪未消”,此句直接借用张谓《早梅》中的原句,表达与张同样的感受 。
信手拈来,前后无一丝牵强 。
紧接着诗人似乎未恍悟,仍困在鼻前的幽香中 。
“今日是何朝”,是自呓还是询问,不得而知 。
只知道诗人徜徉其中,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时空叠错之感了 。
韩愈曾被贬阳山,途中在船上逗留了几天,走出船舱忽觉天晴,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受,像是搅乱了时空,不禁发问“今朝是何期” 。
久未逢物,突然呈现在面前,当然有陌生之感,甚至要问是否穿越时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