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求建国以来中国歌曲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几代作曲家们的努力与探索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与艺术特色 。
在充分肯定其艺术价值与发展进程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意识层面的重视不够、演唱曲目体系化欠缺、缺乏独特的演唱风格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与发展空间还很广阔,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前人已取得的宝贵经验,在创作与演唱风格上不断探索改进,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
1929年,青主出版的一首《大江东去》,揭开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崭新篇章,由此产生了我国第一批严格意义上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
本文以建国以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分别对20世纪50-60年代、80-90年代、21世纪以来三个时期进行了回顾、分析与反思 。
20世纪50-60年代,正值国家刚刚独立的特殊历史时期,创作题材多以革命群众歌曲为主,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并不多 。
1958年,毛泽东诗词正式发表后,慢慢掀起一股依此为题材创作的古体诗词艺术歌曲的热潮,如李劫夫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生茂、唐诃的《沁园春?雪》等 。
而50-60年代唯一敢于大胆尝试根据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并具有影响的作曲家是罗忠,其代表作品有1962年根据唐代杜牧的绝句三首谱曲的《山行》《南陵道中》《寄扬州绰判官》等,在这些创作中,他大胆采用了欧洲现代技法的和声语言,开始了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初步尝试,这些作品虽受到环境的影响,没有引起音乐界的足够重视,却是一次继往开来的重要探索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罗忠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方面的现代派创作探索,正是继承了其师谭晓麟的创作手法,并在与民族化结合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这种利用五声性十二音序列进行创作的技法,后来被许多作曲家屡试不爽 。
这一写作技法的更新与尝试,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现代派技法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另外,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逐渐改变了以往作品中多以单乐段结构为主,为了体现原诗风格导致音域偏窄,旋律、节奏多为一字一音等问题,逐步注重歌曲中旋律音域的拓展,力度变化和发声法的要求更具体 。
这一时期以来,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较少,并没有被作为一类歌曲形式重视起来,但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推广,最重要体现在其对于上半叶艺术歌曲的整理与保存方面;5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对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歌曲进行保存与整理的重要性,许多作曲家们的艺术歌曲集被相继整理出版 。
例如《黄自独唱歌曲选》《贺绿汀歌曲集》《青主独唱作品集》 。
文革结束后,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始引起专业作曲家们的重视,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是我国新时期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时期 。
1980年罗忠发表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歌曲中极具特色的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作曲者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达到了使旋律器乐化的效果,引起人们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极大关注 。
1982年,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为唐诗《春晓》(唐?孟浩然)、《枫桥夜泊》(唐?张继)、《登鹳雀楼》(唐?王之焕)谱曲的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刊登于《中国音乐》,其中尤为出色的《枫桥夜泊》,成为新时期以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80年代以来,除以上作品外,优秀作品还包括罗忠创作的《鹧鸪天》(宋?晏几道)、《峨眉山月歌》(唐?李白)等,以及彭涛的《忆秦娥》(唐?李白),戴于吾的《清明》(唐?杜牧),及金湘的声乐套曲《子夜四十歌》(魏?乐府诗)、叶小纲的《送友人》(唐?李白)等 。
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民族风格的探索在和声、旋律、结构、伴奏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突出的体现 。
除了以罗忠为代表的现代派创作以外,以黎英海为代表的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尝试,彰显此类歌曲的“中国化”特色,侧重于作品的旋律性,突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
如《枫桥夜泊》中,在和弦结构方式上刻意回避了三度叠置,用非三度、附加音、五声纵合等手法取而代之,更有利于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特色 。
而《春晓》中,运用线条性的音乐思维,突出民族化的旋律风格,更好地运用旋律的发展与和声色彩表现出古曲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