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词先从谁的读起 诗词写作必读( 二 )


可后来我从课本上阅读了豪放派词、浪漫派诗、现实主义诗,眼界大开,原来诗的优美不仅是词藻音律,更在内容!而各个诗派都有其不足和自己的特点,从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才有真正的趣味!朱光潜说:“文艺上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 。
”有了这种纯正的趣味,才会抱着一种纯粹的态度去读诗 。
那究竟怎样读诗呢?首先,我认为要身临其境去揣摩诗人的感受走进诗歌,走进诗人 。
只有先走进,才有可能领悟诗中的真谛 。
而这种“走进”往往可以通过认真揣摩字词来实现 。
如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静谧清幽的夜月松林图 。
又如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看似平凡无奇,细细品味,使人感到残荷不再是无用之物,而是诗人有意留下来听雨声的 。
我仿佛从秋雨打残荷中觉出了一种情趣,而少了颓败之意 。
这就是诗人创造的意境 。
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因此诗人都讲究字斟句酌,并以此来凝炼诗意 。
字词不必华丽,但必须准确、形象、生动 。
例如王维著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字并不新奇,可一个“直”字,我们好像看到大漠无风的静寂;一个“圆”字,凸现出万里长空唯月孤照的旷远,表露出诗人孤寂广阔的心情 。
于是,我们通过炼字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
又如名句“风疏影移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寥寥14字,却描绘了风、影、水、梅、月五物 。
其中“疏”字极为传神新奇,试想,风怎还有“疏密”之分,这是作者用通感之法把无形之风写成有形之布匹,有时织得疏,有时织得密;动的一下子静下来了,似乎摸得着,看得见了 。
而一个“浮”字把梅的香气写活了,静的一下子动起来了 。
我们好像一下子嗅到了月夜水旁的梅香 。
这种虚写不比实写更有力吗? 诗也不仅仅是意念上的,千古不朽的诗篇往往都是极有思想内容,且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这就要求我们读诗要有足够的知识沉淀 。
要从诗的字句钻到作者的思想里去,琢磨他为何要这样写 。
这就要摸清诗人写作的背景,不然诗中很多暗喻和象征的妙处是无法体会的 。
还因为诗人自身的差异,使诗在“言志”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同时代的诗人,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物会有千差万别的感受 。
例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比较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同是文学巨人笔下的梅花,一个“花枝俏”一个“独自愁”;一个“丛中笑”,一个被“碾作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得从不同的写作背景说起 。
当时陆游主张北伐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面对国难当前,危在旦夕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塑造了生长在荒远的“驿外断桥”,因无人欣赏而“独自愁”,对风雨的袭击无力反抗的梅花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封建时代正直不阿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爱国者陆游形象 。
而毛泽东这首词写于1961年12月,时值我国经济困难,加之苏共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原则上与其产生的分歧而对我施加压力,这一切与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相符 。
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战斗的,是乐观者胜利者的形象,她迎着“风雨”、“飞雪”生长,在悬崖百丈冰上俏丽开放,毫不惧怕 。
尤其精彩的是一“笑”字,春天来临之时“她在丛中笑”,笑的优美、开心 。
与陆游笔下的“独自愁”的梅花形成鲜明对照 。
毛词表面是颂梅,实质是国际政治局势发展的曲折反映 。
以上是我读诗的一些切身体会 。
总之,“诗言志”,读诗要读出诗人之志,还要把诗人之“志”与其“辞”水乳交融起来,感受其中的神奇意境 。
假若我们掌握了它们,终有一天也会成为诗人!〔评语〕一评:文章写了自己又走近诗到走进诗的过程,将诗的精妙浓缩在对一首首诗的分析、比较与鉴赏之中,在这之中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诗趣本身的理解 。
文章语句优美,读来爽心顺畅 。
二评: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足以见作者对诗的认识之深,发自内心的畅谈也给读者一种感染,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