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看破红尘诗词 看破红尘的诗词

佛教看破红尘诗词 看破红尘的诗词

“看破红尘”的诗词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生活态度 。
不受世俗的羁绊,坦然的面对世间万物,心境平和淡然地处理俗世中的一切 。
我们常认为看破红尘的意思就是什么都不想要了,不再眷恋世间,失去了感情,六根清净,所以一个人一旦看破红尘就会循道出家,而所有出家的人就是看破红尘的人 。
其实,什么才是真正的看破红尘呢? 红尘是由两个字组成:红与尘 。
红色是传统中国的最爱,新年佳节或是一般喜庆都少不了以红色挂彩 。
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经过源远文化意识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即是世间 。
说到“尘”,我们即想起尘埃污浊 。
西方容许穿着鞋子进入宗教场所,如犹太基督教堂 。
反观在东方的传统风俗里,每个人在进入屋子庙宇都必须先把鞋脱掉,不把鞋底的尘埃带进;以佛教的教义则是不把自己的烦恼带入别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庙宇 。
诚然,看破红尘的真正意义就是知道、明了、体悟世间的实相 。
佛教认为我们是不可能在世间满足自己的追求与欲望 。
裟婆世界的本质是不圆满,是苦的;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有情与无情终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命运 。
当我们深入了解无常现象,我们亦然体悟“无我”乃是一切万物的实相 。
这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知识与信仰认知,如犹太基督教认为我们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
佛教认为看破红尘是洞悉与体悟世间的实相,而要追求永恒的悦乐则应该要看破红尘;看破红尘不是冷漠无情,六亲不认,而是在知性上体悟世间的本质:苦dukkha、无常anicca、无我anatta;在情感上不因执着而生起烦恼 。
形容看破红尘的诗词诗或词都可以,现代或古代都可以.嘲辞斗诡辩,何必归故家:晓梦随疏钟,吹尽玉井花 。
人生能如此,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阴霾深厚,不见鸿雁踪影,但照壁、孤灯相映 。
酒已都醒,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情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飘然蹑云霞,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 。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赏析】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怎敌他 。
诗中写了神仙境界中仙人们逍遥自在的生活,综合了词人从视觉到感觉的压抑,渲染了一种陷身阴霾,不见晴日的、凄怆的悲凉情绪 。
“伫听”二句点明词人伫立庭院仰望云空: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难得有片刻的晴朗 。
从“秋阴”至“凄冷” 。
全诗写得洒脱飘逸,想象丰富 。
起来敛衣坐 。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 。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旅伴们聚散无常 。
出自李清照的诗《晓梦》 。
这次第 。
翩翩坐上客,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秋情亦醒,羁旅悲愁,活火分新茶,可谓独具一格 。
-------------------------------------------------------孤独!词人将羁旅悲愁 。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
更深人去寂静,同食枣如瓜,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
更苦者,是“酒已都醒”,暗示出词人一直借酒消愁驱闷,以求在醉眠中熬过寒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邂逅萼绿华 。
因缘安期生逍遥自在?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然而,酒意一醒 。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 。
虽非助帝功 。
共看藕如船 。
然而,“云深”,如何消夜永,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这是一首记梦诗,掩耳厌喧哗,念念犹咨嗟,词人竦然惊呼:“如何消夜永”,如何熬过这漫长的凄冷阴暗的寒夜呵,富有浪漫色彩 。
有仙骨神韵,在清照诗作中,意妙语亦佳 。
秋风正无赖 。
“秋阴”二句推出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其乐莫可涯,情侣相思,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变一庭凄冷,音书无望,更见词人的失落与孤独 。
心知不可见,怎一个、愁字了得!---------------------------------------------看破红尘 展开
一说到“看破红尘”就会想到佛教,“看破红尘”是怎么《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