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诗词 佛教的信仰( 二 )


色蕴 Rupa,人的物质部份,受蕴 Vedana,人的感觉作用,想蕴 Sanna,人的知觉作用,行霭 Sankhara,人的思维作用 。
识蕴 Vijnana,人的个别作用,人心理活动的统一状态 。
识的意义甚多,佛教中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等的说法(详情请阅佛教学研究一○六页)第一色蕴是人的物质部份,后四蕴是人的精神作用 。
人的整个组合就是如此,都是因缘假和合而成罢了 。
至于人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佛教甚难答复,只能笼统地说是由六道轮回而来,心悟法师说:「我对于自己的生命究竟从何处而来到人间,尚且一无所知,更何况是他人的生命?」(佛教人生观)二、人的命运:人生是苦,自诞生以至死去,都在苦的波浪中翻腾 。
人生少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等八苦 。
中阿含经第七:「云何苦圣谛,生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 。
」苦的根源是「无明」 。
如能好好修行,除去无明,便不再轮回,而在涅盘中安寂了 。
佛教又信「业」Karma,现今人生一切之好坏苦乐以至贫富等差异,都不外是前生业力所致 。
心悟法师说:「现实人生之果报,走出业感所感召的,至于苦乐与祸福,乃是由于过去业行善恶所招致 。
」(见同书)佛教也许为了安慰人心,说人生不单是苦,但也有好处,是指人有智能能追求佛法而言 。
佛教以为生为「人」,实在不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
」(梵纲经序)「人生难得,如优昙花 。
」(涅盘经二十三)又说人生有难,「正法难听……人身难得……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第三三论品)其中「人生难得」一句,佛教徒最喜讲说,以为在人间道做人是最难得不过的了 。
佛教一面高唱人身难得,人最有价值;一面却又主张人不过由五蕴因缘假和合,无「自我」,无本体,是「无常」,甚至说成是由猪羊狗马等畜生所变,岂菲显得相互矛盾?如人只不过与别的众生一样,由因缘所集成,那还有甚么价值与尊贵可言呢?三、人的救赎:有两种信仰,1、人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断地念他的名号,并加上若于修行,死后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享福快乐 。
这种信仰大约起自纪元前后,并在我国发达,最后成了一个宗派,叫做「净土宗」 。
依靠阿弥陀佛得救的思想,也叫做「他力信仰」,日本人信的也很多 。
2、人必须要好好修行,勤修三十七道品,及其它种种方法,人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苦修,才能开悟,绝对不能依靠外来的任何神佛人等的助力 。
这种思想也就是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主张 。
在我国,从前的禅宗行者最能代表这种信仰,因属自力解脱,所以称作「自力信仰」 。
在我国自明朝后,由于各种原因,已变成「禅净双修」,禅宗也好,净土宗也好,不少佛教徒都认为是一样,成了无所谓 。
所以,现今的中国佛教界似已不分他力自力,变成了一个「混合宗」(真正坚持自宗信仰者除外) 。
凡不属净土宗的其它宗者,除密宗外,都能划入这个自力信仰之内 。
所诪密宗,在日本称为真言宗,信大日如来,注重咒语,与其它宗派又是不同 。
西藏佛教属于密宗范围,但与真言宗又不一样 。
四、人在世界的地位:从六道轮回思想看来,人在这个世界...
《终南别业》中表明作者信仰佛教的句子是?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除了短暂的三武一宗的法难外,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虽然大陆佛教式微,然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是什么使佛教有如此大的力量在中国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成为当时大众普遍的信仰,如今日国人普遍信仰马克思主义一样,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大致历程 。
东汉时,佛教初步传入中国,最初佛教被当作道家方术之一,从而有效的减轻了一种外来异质文化传播的阻力,此时不少西域僧人开始来华传播佛教,并带来了大量的佛教典集,因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开始的,比较早翻译成汉文的佛经有一部叫四十二章经,被称为天竺的论语,无论从文体上(42条语录),还是文义上都与中国传统备受文人们亲睐尊崇的论语相近,因而佛教后来能与儒家文化融合,与最初传入的这本经有很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