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菊竹梅兰的诗词 梅兰竹菊诗词( 六 )


梅花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为世人所重 。
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经霜傲雪、岁寒独开的高洁而坚韧的品质 。
兰兰花独居幽谷,不与群花争芳 。
它的香味纯净无暇,空灵澄澈,沁人心脾 。
孔子更是将兰花赞为“王者之香”,据《兰操》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 。
竹竹子四季青翠,而且枝干挺拔,既是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 。
竹者重节,节者为信!古语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赞誉竹的崇高气节 。
菊菊花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了陶氏的钟爱,菊花遂于隐士结了缘,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几分高标与孤隐的意味来 。
【梅兰竹菊的诗句】古代诗词中的梅兰竹菊古代诗词中分别描写梅兰竹...“诗言志”,是中国诗词理论中公认的观点 。
庄子有:“诗以道志”语;荀子有:“诗言是其志也”之说;《毛诗序》则有更具体的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1.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
众芳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喋如知合断魂 。
幸有徽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
诗作者林逋,字和靖(宋),其在诗坛的知名度并太高,但是他的这首咏梅诗,却是举目古今无出其右 。
林逋的咏梅诗之所以称之为咏梅诗之冠,原于他生活的经历 。
林逋是“梅妻鹤子,潇洒一生” 。
据说他死后,白鹤绕着他的坟墓,悲鸣三天三夜而死,梅林也二度重开 。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 这里的梅花,寂寞的开在断桥边,无意争春,却已争春 。
就里的梅花就是陆游,陆游借梅花“化情思为景物” 。
2.兰 兰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 。
“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这是宋代苏辙的咏兰名诗 。
兰花严寒不凋,芬芳高洁,幽香四溢,获得几乎压倒群芳的赞誉:“香祖”、“王者之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 。
明代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赞美了兰花孤高芳洁的品格 。
3.竹 竹,以其刚直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岁寒而不凋的独特风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称颂 。
它虚心劲节,似人的正直谦虚,一身正气,最富有献身精神,以致人们将它与松、梅誉为“岁寒三友”,又把它与梅、兰、菊列为“花中四君子”,确实不无道理 。
白居易的咏竹诗:“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道出竹子淡泊清高,虚心坚定,凌云奋发的品性 。
北宋文同(字与可),赏竹成趣,画竹成习,把画竹的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被后人奉为墨竹的鼻祖 。
文同的表兄苏东坡更是爱竹成癖,曾写下咏竹千古佳作:“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 。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是痴”,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心态 。
4.菊 “季秋之月,菊有黄花” 。
在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或倚、或倾、或仰、或俯;似歌、似舞、似笑、似语,使秋日生机勃勃,胜似春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力量 。
因此,历代文人雅士乐于以菊喻志,抒发情怀 。
在古人的咏菊诗中,当推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两首为最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
”“待到秋天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 。
自汉初起,人们还每逢九九重阳,同亲朋好友或家人一起食菊糖,饮菊酒,兼以谈诗论文或漫话家常,别是一番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