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陌生化美学 生活美学诗词

诗词陌生化美学 生活美学诗词

急!!!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诗歌应该永远是新鲜的东西,一种体现生命的运动和创造的东西 。
好的诗歌,会像一把尖锐的锥子,扎进人的惰性的血,使之震动、惊奇,获得一种对生活的超常感受:你难以忘怀,有一种东西进入了你的心里,这就是诗 。
可惜这样的诗,并不多见 。
一首好诗的诞生,是以大量平庸的诗的流失为前提的 。
这是诗的辩证法 。
没有大量的千人一面的诗从人们眼前源源不断地一闪而过,也就不会有少数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扎根在人的记忆里,进入恒久的诗美殿堂 。
诗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给人一种以往未曾见到而又乐于见到的东西 。
什么时候,诗对人变得没有新鲜感了,诗也就凝固了,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
诗的艺术就是陌生化的艺术 。
陌生化作为一个美学、文艺学术语,早已广泛地被人们接受 。
这个名词、术语,最早是俄国学者提出来的 。
在十月革命前夕那动荡的岁月里,俄国一些文艺理论家以不同于以往的思路和方式研究文艺,他们关注艺术的语言、形式,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感 。
这群人被称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 。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 。
此人有一段关于“陌生化”的言论,非常有名,常常被人引用: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 。
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
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 。
陌生化理论不光适用于诗,对所有艺术形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
什克洛夫斯基曾举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例子来谈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
如普希金描写夜色有“甲虫嗡嗡叫”是在以俗语入诗,他为《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选了一个村姑或女仆的名字的做法也是如此,都达到了陌生化效果 。
而“列夫?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就像初次发生的事情 。
也就是说,他描述事物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已通用的那些名称……” 。
就是说,托尔斯泰,他要自己去赋予事物以一定的特质 。
他写自己面对事物时的感受,像初次见到那样 。
这才是创造,才是艺术 。
像造物主给事物命名 。
这样,石头才更成其为石头,向日葵才更有向日葵的质感 。
请欣赏朦胧诗人芒克的作品:《阳光中的向日葵》 。
此诗创造了值得赞赏的陌生化境界:你看到了吗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而是把头转向身后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你看到它了吗你看到那棵昂着头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你应该走近它去看看走近它走近它你便会发现它脚下的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捏出血来芒克的创造价值在于,他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违反了人们对于向日葵的惯常认识 。
他写一种不向日的向日葵,一种“把头转向身后”的向日葵,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新的价值取向 。
他要为向日葵重新命名,他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向日葵 。
与其说芒克是在写向日葵,不如说他是在借向日葵传达一种声音 。
咏物诗从来不是单纯咏物 。
芒克这首诗的意旨是不难理解的 。
它是对千万颗头颅被一根绳索牵着机械运转这样一种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的沉痛控诉与批判 。
创造陌生化艺术不是容易的事情 。
诗人面前到处是惯常化的陷阱,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这个陷阱 。
诗人任洪渊表达了他的苦恼与困惑 。
他以诗的形式,写出了他遭受语言文字围困的焦灼状态:鲲鹏之后 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抱起昆仑的落日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在孔子的泰山下我很难再成为山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我很难再成为水晋代的那丛菊花 一开我的花朵都将凋谢——任洪渊《我只想走进一个汉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苏轼的“大江东去”,尽管对作者来说是成功的陌生化意象,但是我们不能照搬、借用(那样就成了惯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