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字帖古诗词 硬笔行书古诗词字帖( 三 )


【二年级下册】 草 唐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绝句 唐 杜甫日照香炉生紫烟 , 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 , 黄莺飞来飞去 , 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 , 近听水无声 , 一行白鹭上青天 。
云母屏风烛影深 , 长河渐落晓星沉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嫦娥应悔偷灵药 , 耐人寻绎 。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画上有山、水、花、鸟 , 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 。
静夜思: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 , 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 那么动人 , 百读不厌 , 碧海青天夜夜心 , 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望天门山 唐李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贺知章 春日 宋 朱熹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春去花还在 , 人来鸟不惊 。
举头望明月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年级上册】 画 唐 王维 静夜思 唐 李白远看山有色 , 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 。
仰望既久 , 思念愈深 , 把风筝放上蓝天 。
所见: 牧童骑者黄牛唱着歌 , 歌声响彻整个树林 , 忽然看到树上的蝉 , 想捕到它 , 就突然停止了唱歌。
小池: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 , 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 。
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 ,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
赠刘景文: “荷尽”、“菊残”两词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 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
后两句议景 , 揭示赠诗的目的 。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 , 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 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
诗人这样写 , 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 , 虽已青春流逝 ,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山行: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 , 以枫林为主景 , 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 , 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
路是人走出来的 , 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 , 寒山蕴含着生气 ,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 , 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 , 那么晚了 , 我还在山前停车 , 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 , 胜于春花的枫叶 。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 , 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
回乡偶书: 年轻少壮、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家乡 , 年事老迈之时才回来;今日返归 , 虽然言语中还依然保留着往日那浓浓的家乡口音 , 但是两鬓的头发却已经变得稀疏衰败 。
乡里的孩子们不知道我是一位归乡寻根的老者 , 把我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起来 , 有个孩子竟然还笑着问:“老爷爷 , 您这是从哪儿来呀?”赠汪伦: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 ,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