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赋楹联 中国诗词楹联网( 三 )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 , 成为经学 。
在这种背景下 , 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 , 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
于是 , 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
不过 , 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 , 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
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
而后 , 到西汉末年 , 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 , 而赋却不能歌唱 , 只能朗诵 。
它外形似散文 , 内部又有诗的韵律 , 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 在两者之间 , 赋又更近于诗体 。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 , 赋近于诗而远于文 , 从主题上看 , 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 , 多为“悲士不遇” 。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 , 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 , 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 , 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
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 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
骚体赋 , 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 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 , 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 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 , 一般来说 , 诗大多为情而造文 , 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 , 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 , 诗辞情少而声情多 , 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 , 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 , 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 , 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 , 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 , 继承了楚辞的特点 , 依旧使用“兮”字 , 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 , 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 , 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 , 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 , 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 , 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 , 作品以抒情为主 , 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 , 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 , 借景抒情 。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 , 发展到中唐 , 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 , 不讲骈偶、音律 , 句式参差 , 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 , 叫做“文赋” 。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 , 骈比起于东汉 , 成熟于南北朝 。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 , 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
赋 , 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 , 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
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 , 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 。
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 ,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 , 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
现代赋与汉赋区别 当代的赋大多把滕王阁序作为参考 , 盛世出大赋?《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 , 进行了城市赋的征稿 , 敦煌及华山也在网络进行了赋文征稿 , 这些活动对推进赋文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