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意象大全 诗歌意象大全( 六 )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连天:一作连江 。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出塞,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 。
龙城,一作卢城,唐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治 。
“秦时明月”两句互文见义,诗人把镜头直拉回到秦汉,为了引起人们对于历史无限久远、空间无限广阔的想象和联想,说明战争从古到今未曾休停,征人的勤苦和牺牲没有尽头 。
后二句感叹边将无能 。
沈德潜《说诗卒语》云:“秦时明月一章,前入谁奖之而未言其妙 。
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
”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
萧关,在今甘肃省固原东南,此处泛指边关 。
幽并,幽州、并州,古时民以尚气任侠、慷概悲歌著称,诗文中常并举 。
紫骝,泛指良马 。
这首诗赞颂边塞健儿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讽刺了那些以骑射为游戏,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尽力耐劳 。
诗中以自然环境的荒落寒冷来渲染军士们的吃苦耐劳,形成苍凉慷概的格调 。
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塞外战场严寒荒凉的图画 。
疾风如刀,黄沙遮天,白骨散乱,揭露战争的残酷,对战死的将士表示哀悼 。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这首诗是王昌龄贬为江宁(今南京)丞时所作,诗人送友人辛渐赴洛阳,在芙蓉楼钱别 。
首句以江南无边的烟雨渲染离情别绪,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意象鲜明而新奇,两句虽然抒写凄黯的心情,却大笔挥洒,境界开阔,不作小儿女态 。
王昌龄为人疏放不羁,屡被贬谪,但他总以傲然的态度对待不公平的命运,三四句就是诗人庄严的自白,他赞誉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和操守,并以此昭示远方的亲友,铮铮如金石之声 。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
茬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
此诗描写了诗人赏月时清雅的情趣,以及由月亮盈虚引发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本二句宕开一笔,以虽与友人远隔千里却能感受对方德行的馨香作结,不落俗套 。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一位深闺中的少妇,在春光明媚时,刻意打扮好登上高楼去观赏春色,忽然看见大路上青青的杨柳,许多感触顿时涌上心头:回忆起与丈夫折柳相别的情景,想到如今大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