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娱乐活动有哪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1、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 众所周知体育项目也是可以丰富多彩的,那么大家知道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吗,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吧,感兴趣的快来看一看!
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1
第一节 休闲娱乐活动的作用和活动类别
一、休闲娱乐活动的作用
休闲娱乐活动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养老机构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老有所乐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条件 , 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愉快、更充实,达到娱乐和康复的双重目的 。其作用如下:
1、促进身心健康
多种形式的老年休闲娱乐活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提高生活乐趣,促进心态平衡,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
2、增进人际交往
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可使老年人扩大社交范围 , 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老人相互间的感情交流 ,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融入社会 。
3、满足精神需求
积极参加休闲娱乐活动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增强自信心,重新发现生命的乐趣与意义 , 并适应社会,实现自我 。
4、提升生活质量
在休闲娱乐活动中介入康复训练,如作业疗法等 , 锻炼手指的精细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开发老人的潜在能力,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二、休闲娱乐活动类别
1、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
对老年人来说,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一般包括散步、体操、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床上操、椅上操、毛巾操、球类运动等 。参加身体力行的体育活动,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达到老年幸福的重要途径;具有增强体质 , 消除疲劳,提高肌肉张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功能障碍,改善心肺胃肠功能等康复作用 。
2、知识性休闲娱乐活动
它包括如阅读、朗读、写作、集邮、收藏等 。知识性休闲娱乐活动可以使老年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快乐,增加情趣,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
3、娱乐性休闲活动
它包括如棋艺、摄影、钓鱼、旅行及游览等 。娱乐性休闲活动是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可以使老年人增强体质 , 增广见闻,陶冶情操,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自我实现 。
4、艺术性休闲活动
它包括如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雕刻、插花及烹饪等 。艺术性休闲活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放松,促进手指康复 , 满足创作需求,提高审美能力,增添生活情趣 。
5、公益性休闲活动
它包括如参与社会服务性公益活动,清洁环境,公益宣传 , 探访、帮助孤独或生病老人 , 部分老年人可担任咨询、经验传承等工作 。公益性休闲活动可以养成老年人知福惜福的观念,有利于自我实现和广交朋友,并提升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 。
6、居家作业活动
居家作业活动如木工、黏土、编织、嵌插、套圈、筷子夹豆等,可促进老年人机体功能的恢复 , 锻炼手指精细活动能力,调节和改善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
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2
蹴鞠
蹴鞠又称蹋鞠,宋明时期也称圆鞠、筑球等,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 。竞赛性蹴鞠分为两队进行比赛 。东汉人李尤在其《鞠城铭》中描写了比赛的情况:“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 , 莫怨其非 。”
这是一篇十分珍贵的古代蹴鞠的文献资料 。其意为:球是圆的,象天,属阳;球场是方的,象地,属阴 。球和场地是仿照天圆地方的阴阳原则而建的 。比赛设置裁判以遵循竞赛的法则和惯例 。裁判铁面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队员们态度端正,心平气和,输了球也不彼此瞒怨 。两汉时期蹴鞠就有两种形式 。一类是观赏性的蹴鞠表演,另一类是竞技性的蹴鞠比赛 。前者主要是在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 。四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多见单人或双人边击鼓边踢鞠的画面 。
投壶
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一种投掷竞赛游戏,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那时 , 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 , 主人请客人射箭 , 客人是不能推辞的 。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 。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专门的投壶器具代替了酒壶 。投壶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是一种倾向于内心修养、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体育运动 。投壶的难度可大可小 , 如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等 。
百戏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类表演性娱乐活动的总称,其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体育表演内容 。根据现有史料,百戏源起于先秦时期的“讲武之礼”和公卿贵族节日筵庆的表演 。秦和西汉时称为“角抵戏”,东汉称为“百戏” 。古代百戏的项目很多 。其中比较典型的体育表演活动有跳丸(手执数枚石丸或铁丸上下抛掷)、跳剑(手执数剑上下抛掷)、跳丸剑(手执数枚球丸与短剑上下抛掷)、叠案(在若干张上下相迭的木桌上做手倒立等各种动作)、马戏(在奔马背上做手倒立等各种动作)、寻幢(用头、肩等部顶长竿)、履索(在高空悬系的绳索上做各种动作)、冲狭(跳跃穿越刀圈火圈等)、燕濯(在障碍物上作各种鱼跃滚翻动作) 。盘鼓舞(在盘或鼓上跳舞)、蹴鞠舞(边踢球边起舞)等等 。
捶丸/步打/木射
“捶”是打,“丸”是小球 。捶丸就是古代用球杖把球击打入穴的娱乐项目 。唐代马球中有一种步打球,可能是捶丸的前身 。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称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这也使得很多女性也来捶丸 。
捶丸和步打都是从古代击鞠运动演变而来的竞技项目 。步打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打入球门以决胜负的运动 , 类似于今曲棍球运动 , 它的运动方式、场地器材均与“击鞠”(马球)相同,所不同的是步而不骑,人在地上,手持曲杖击球,而击鞠是骑马竞逐击球,所以它与击鞠同属一种运动,唐朝以来兴起的这种运动,对于没有马或不善骑马而又喜欢击鞠的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甚至宫廷里女子也争相竞逐,以步打球为乐 。后来传道日本,他们称为“打球乐” 。捶丸可能是在步打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其方式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击入事先设置好的球窝(球洞)来计算胜负,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 。
“木射”起源于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戏”,则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龄球 。其玩法是在场地一端竖立十五根笋或瓶状木桩 , 十柱上赤书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墨书“慢、傲、吝、贪、滥”等字 。参加者抛滚木球以击柱,中赤书者为胜,中墨书者为负 , 并有赏罚 。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地滚球(保龄球)极相似 。
舞龙舞狮
龙是汉民族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 , 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民族的一种习俗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 。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 。
而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深入民心 。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 , 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 。
舞龙舞狮起源于汉代 , 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文娱活动 。唐宋时代,舞龙舞狮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舞龙舞狮运动又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
围棋/中国象棋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中国棋类体育项目的代表 。两汉时期 , 围棋的发展日趋成熟 。魏晋南北朝围棋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当时围棋的士大夫文人无不精于围棋,如三国时期的名人马融、孔融、曹操、孙策、诸葛亮、陆逊等人均酷爱围棋 。唐代出现了职业性的“棋待诏” 。他们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进入翰林院中的职业棋手 , 称为“国手” 。棋待诏是一种正式的官职,隶属于翰林院 。其任务一是陪皇帝下棋,二是与外国棋手比赛,三是研究棋艺 。
中国象棋,古代又称“象戏”、或“象奕” 。一般认为,中国象棋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在宋代方逐渐成型 。史料表明,唐代象棋子和棋局还没有定型,曾至少流行过五种不同形式的“象戏” 。但至迟在北宋末,已出现纵十路,横九路 , 有河界的棋盘,棋子共三十二只,“将”在“九宫”之中,具有了现代象棋的雏形 。
秋千
秋千是中国标志性的女子体育活动,古代贵族妇女们常在庭院内荡秋千 。同时,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秋千是一种在高架上系绳板摇荡的运动 。秋千在中国产生很早 。史载其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先秦时传入中原 。在汉代秋千是皇宫中嫔妃们的游戏 。魏晋南北朝时逐渐盛行于民间 。组织专门由女性选手参加的秋千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 , 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 。
荡秋千,是辽宁朝鲜族青年女子最喜欢的一项传统游戏 。秋千架高为12至13米,在两架杆的顶端架起一根横木,横木上系上两根约8至9米的秋千绳索,在下垂的两根绳索底部栓着30厘米左右的踏脚板,荡秋千时 , 还要系上安全带子 。朝鲜妇女身着彩色长裙,踏上秋千板,凭着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如仙女腾云,优美飘逸 。
风筝
风筝古称飞鸢、风鸢,是一种历史悠久、十分普及的传统民间娱乐体育活动,至今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 , 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 , 称为纸鸢 。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 , 人们到郊外放风鸢 , 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
拔河
拔河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 。古时又称“牵钩”、“施钩” 。是一种多人分为两队拔绳的比赛活动 。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荆楚地区,其初始可能与水战时的拉纤训练有关,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在节日庆典活动上的比赛游戏 。
中国古代相扑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角抵进一步发展成为竞技性的相扑 。相扑在中国的鼎盛时期是两宋,中国的古代相扑类似于摔交,后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 。宋代,称相扑比赛的规则叫“社条”,称裁判为“部署”,由于在比赛中可能会失手死人,赛前双方都要立下生死文书 。相扑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不许暗算,这是保证比赛能公平进行 , 所以不论中国古代相扑还是现代日本相扑比赛前都要张开手臂,抬腿以示没有携带暗器 。
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 。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 。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 , 方可夺其赏 。”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 。故我国职业相扑 , 要早于曰本(十六世纪曰本出现职业相扑) 。

北方娱乐活动有哪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文章插图
2、冬天有什么好的娱乐项目?以下是冬天好的娱乐项目:
1、打雪仗或堆雪人
刚下过一次场厚厚的白白的雪之后,小伙伴们就会走出家门,来到一片空地在进行堆雪人打雪仗,你追我敢 , 忘记了冬季的寒冷,玩儿的非常愉快 。
2、可以到滑雪场去滑雪
冬天里,雪是最美好的礼物,如果拥有专业的滑雪设备 , 可以滑雪场痛痛快快的玩一场 。
3、雪地滚筒/雪地悠波球: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选择购买TPU材质的雪地悠波球、雪地滚筒、雪地碰碰球,就可以享受到在雪上翻滚的乐趣!
4、雪地皮划艇、雪地香蕉船:冬季另外一个深受游客欢迎的游乐设施就是雪地香蕉船和雪地皮划艇,在牵引车的带动下 , 游客坐在雪地香蕉船和皮划艇上,可以感受到飞驰速度带来的快乐游戏体验!
滑冰滑雪是冬天特有的项目,可以去尝试
其实说到冬天比较好的一个娱乐项目,我觉得那就是有户外的或者是室内的吧 , 比如说是滑冰或者是滑雪之类的,我觉得这样的娱乐项目就是挺好的 , 还可以锻炼身体 。
滑雪,上网 , 网络游戏,睡觉,看韩剧?。∪绻煳夷茉诩依锿妫?我就会这么做!嘿,嘿
冬天娱乐项目,滑冰、游泳都可以
北方娱乐活动有哪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文章插图
3、北方农村春节有哪些娱乐活动?相比以前有什么不同?具体事例说明!_百度…比如看晚会、捉迷藏、斗扑克、打麻将、KTV唱歌娱乐、玩儿游戏、燃放烟火、包饺子、比书法、作画、抖空竹……等等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 , 祝颂完备 , 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 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 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吃年糕和饺子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 , 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 , 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 , 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 , 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
等等很多很多活动…
北方娱乐活动有哪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文章插图
4、全国各地都有怎样的春节习俗,南方和北方的习俗有怎样的区别?全国各地都有怎样的春节习俗,南方和北方的习俗有怎样的区别?
春节马上就要来临,要知道南北方过年习俗方面是有着不同差异的 。那么大家知道南方和北方过年的区别有哪些些?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解析南北方过年差异!
南方和北方过年的区别
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人们,准备年货的数量是非常豪放的 。白菜是基本必备品,临近春节,一大麻袋的往家里搬白菜,那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另外,肉馅也是必备品 。在北方家里,常会看到为了包饺子提前准备出好几天的肉馅 。另外 , 北方的备年货最重要的还有蒸馒头这一项 。特别是一些农村 , 各种花式馒头都会在过年期间纷纷亮相 。
一、饮食不同:在南方,常见的年货则是腊肉和年糕等 。进入冬天,家家户户开始晒腊肉 。年糕也是必不可少的 , 南方各地的年糕种类繁多,但都十分美味 。汤圆也是南方人过年必不可少之物 。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与“年年高”谐音,象征来年生活、事业步步高升 。至于南方吃的零食,各式各样的糕点是必不可少的 。杏仁饼、云片糕、绿豆糕、龙须酥……各类糯米、糕饼类的零食很受欢迎 。
二、娱乐活动不同:在北方由于气候寒冷,过年一般都是待在家里的,和亲戚朋友聊聊天打打牌,很少有户外的娱乐活动 。开春以后北方的庙会比较多 。逛庙会是北方春季的主要活动,有些地方的庙会从新年就开始了 , 新年元宵节都有庙会,我们这里的庙会一般从二月开始,二月十五城隍庙、三月十八老君庙 。在南方温度比北方高,室外的活动比较多,南方舞龙灯也是一种形式 , 集“舞狮、舞龙、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等 。
三、在江南一带,卖年糕,包装纸上也常印有“水磨年糕”的字样 。    虽然中国早就大一统,饮食风俗 , 还是有地域性的 。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之类演绎,说南有年糕、北有饺子 , 不能算错吧 。    
在春节期间南北方准备年货的样式不同,南方相对来说会准备一些汤圆或者年糕 , 而北方会更执着于腊肉和饺子,南北方的娱乐活动也不同,北方会比较偏向于在春节晚上聊天打牌,南方会更喜欢出去逛庙会等等,南北两方的习俗 , 因为地域的差异带来了很多的区别 。
北方过年是家里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 , 大家一起守岁,南方是一起围炉而坐,嗑瓜子看电视,北方过年时是吃饺子 , 南方是做年糕 , 北方出嫁的女儿初二要回娘家,要吃面条 , 寓意顺顺当当 , 南方则是吃红烧肉,寓意健健康康 。
在饮食上面就会有很大的差距,在饮食上面当天在过春节的时候就需要吃饺子,但是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当中当天需要吃年糕 , 而且更加偏向于海鲜一类的食物,是北方的习俗也比较多,有扭秧歌,全家人也需要团聚在一起 。
南方和北方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南方过年会吃汤圆,做年糕,糍粑,储备 , 过冬的食材,而北方会吃饺子,贴春联,换新衣服,放鞭炮 。
北方娱乐活动有哪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

文章插图
5、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元宵节 ,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 ,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中,南北方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但是也是各有特色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很多,和大家介绍一下北方元宵节饮食风俗和地方风俗习惯 。
一、北方元宵节饮食风俗:
1、吃元宵
北方元宵节吃的圆子,叫作“元宵”,多为甜馅 , 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制作上要比汤圆繁琐一些,首先需将事先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上一层面,之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这么反复“滚”上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一个小圆球,方才大功告成,这样制出来的元宵,表面是干的 。
2、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 , 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 , 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3、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 , 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4、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 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二、北方部分地方风俗习惯介绍如下:
1、山西挂花灯
挂花灯 , 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 , 每晚都开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 , 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 , 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 。
2、山东游艺活动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 。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 。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 , 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 。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
3、在河南祖坟前点灯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 , 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
4、陕西放天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 , 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 , 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 。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
总之,在北方元宵节风俗也因为地方生活差异等问题而不同,但是在我们老家山西农村,元宵节一般会吃饺子,团团圆圆 。回忆小时候,在老家过去的人们吃饺子是因为条件所限,那时候经济贫困,一年都难得吃上一顿面,因为面少 , 不够吃,所以就用菜做馅儿包饺子吃 , 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地吃上一顿用面做的饭 。元宵节吃饺子,团团圆圆才是一家人 。
吃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 , 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 。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 , 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 。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 。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 。袁世凯垮台后 , 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 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 ,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 , 高150尺 , 金光璀璨 , 极为壮观 。宋代 , 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 , 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 , 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 。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 , 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 , 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 , 千变万化 。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 , 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 , 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 , 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 , 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 。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 , 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 , 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 , 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 , 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 , 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 , 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 , 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 , 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 , 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 ,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 , 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 , 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 ,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 , 一人站立舞狮头 , 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 , 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 , 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 , 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 , 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 , 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 , 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 , 民间称为“刘备狮” 。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 , 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
风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宋代 ,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吃元宵代表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 。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
送花灯:
送灯又称送花灯 , 汉族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F ”,一种民间杂技 。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汉族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汉族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
【北方娱乐活动有哪些,体育性休闲娱乐活动有哪些】北方吃的是元宵(非汤圆) , 作法和汤圆不一样的,汤圆是和好糯米面,把馅象包饺子那样包进去,而元宵是把馅团成小球状,把干的黏米面(糯米 , 或者是北方常见的黄米)放在一个盘子(俗称笸箩)上,把馅放在面上面,端起笸箩来回筛动,把面一层一层的沾上去,期间需要适当喷水以增加沾和力 。象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达到直径约5厘米左右就差不多了,油炸后使用 。
所以南方叫煮汤圆,北方叫炸元宵 。
另外,北方大多数地区在正月十五晚上会有舞龙灯的习俗 , 乐队(民间叫吹鼓手)奏起龙吟曲,青壮健者随着节奏和旋律把那大龙团团舞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