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越过日界线为什么减一天,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

1、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_百度…因为从西往东经过一根经线就会追回4分钟,相当于追日行动,环绕地球一圈后刚刚追回一天,所以就要减一天,反之就加一天

向东越过日界线为什么减一天,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

文章插图
2、计算日期为什么要减一天如果这是越往“东”越早这一条,那时间就会混乱了.
地球是圆的,A在B东面,B在C东面,C又在A东面,这样循环下去,永远不能说谁更早,如果人为规定一个日界线,那么全球的时间就不会超过两天.这样就不混乱了.
向东越过日界线为什么减一天,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

文章插图
3、国际日界线向东是加一天还是减一天国际日期变更线
 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具体解释见下:
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 , 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在公认的与东、西经一百八十度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 。“格林尼治时间”是穿过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零度经线的时间,国际上规定为“世界时” 。一百八十度经线正好处于与它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人们早晨 起来 , 常撕一张日历 , 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 , 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 。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追赶太阳,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 , 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 。这样 , 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历翻错 。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 , 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 , 也即在东经180度经线附近划一条线,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 , 由7月31日改为8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日期减少1天(例如,由8月1日日改为7月31) 。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东经180度的经线 。而是由北极沿东经180度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度经线直到南极、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 , 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 。
日界线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 。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 。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 。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 , 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 。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 。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 , 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 。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 。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 。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 , 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1日 。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东 8区)为 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 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 11时 , 华盛顿时间为同日 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 。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 。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 。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 。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 。显而易见,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 。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 , 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 。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 , 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 。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 , 它的时刻最迟 。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 , 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 。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 。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 。虽然两个时区的日期不同,但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同 。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 , 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 。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 。因此,华盛顿的时刻,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 。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 。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 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 17时 。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 , 避免了日期混乱 。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以西为东十二区,以东为西十二区,因此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而从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
多说几句,0度经线对应的时区是中时区,0度经线以东地区得经线度数为东经,时区也对应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 , 同理,0度经线以西地区得经线度数为西经,时区也对应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
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从中时区向东走的时候 , 将从东一区到达东十二区,再向东走,就要进入西十二区了 , 日期也要相应减一天了 。
日界线就是东西经180度那条经线,往东去是减一天,往西则是加一天 。
国际日界线向东是是减一天
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 。
东加西减
向东越过日界线为什么减一天,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

文章插图
4、从东半球过日界线到西半球日期为什么要减一天【向东越过日界线为什么减一天,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期变更线”,这样就有许多条“日期变更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规定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 , 这条“日期变更线”就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在公认的与东、西经一百八十度经线重叠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的日期变更线 。“格林尼治时间”是穿过英国伦敦郊区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零度经线的时间,国际上规定为“世界时” 。一百八十度经线正好处于与它相对应的地球另一面 。这条穿过太平洋的“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了一些岛屿和地区,这是为了使它们不致分成两个日期,因此,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几个曲折的曲线 。人们早晨 起来,常撕一张日历,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 。对于居住在一定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对用飞机、轮船作洲际航行的旅行者,就有点不方便了 。例如,当你在从东向西的航行中,因为你是在追赶太阳 , 所以就感到白天“加长”了;相反,当你从西向东航行时、由于是背离太阳、所以就好像有点白天“短”了的感觉 。这样,你就往往会记错日子,把日历翻错 。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1884年起人们决定在太平洋中,也即在东经180度经线附近划一条线 , 规定当各种交通工具自东向西越过此线后,日期增加1天(例如,由7月31日改为8月1日〕,而由西向东越过此线后,日期减少1天(例如 ,  由8月1日日改为7月31) 。这条线就称为“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同时为了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便利 , 日界线并不严格地指东经180度的经线 。而是由北极沿东经180度经线,折向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经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由新西兰东边再沿180度经线直到南极、在一般的世界地图上,也都将此线标出来,以便识别 。日界线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 。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 。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 。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 , 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 。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 。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 , 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 , 昼夜缩短 , 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 。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 , 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 。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 。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 , 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1日 。例如,已知北京时间(东 8区)为 6时,求当时的华盛顿(西 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 11时 , 华盛顿时间为同日 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 。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 。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 。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 , 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 。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 , 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 。显而易见 , 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 。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 。这是因为 , 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 , 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 。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 , 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 , 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 。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 。因此 , 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 。虽然两个时区的日期不同,但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同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 。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 。因此 , 华盛顿的时刻 , 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 , 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 。但是,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 。例如,自北京向西推算 , 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 , 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 , 退 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 17时 。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以西为东十二区,以东为西十二区,因此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而从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多说几句,0度经线对应的时区是中时区,0度经线以东地区得经线度数为东经,时区也对应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同理 , 0度经线以西地区得经线度数为西经,时区也对应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从中时区向东走的时候,将从东一区到达东十二区,再向东走,就要进入西十二区了,日期也要相应减一天了 。
简而言之,为了统一全球时间,人为规定的,不是本来就有的
这是规定的,是科学,但是不是真理,只是为了好计算时间
向东越过日界线为什么减一天,为啥从东往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原理是啥?

文章插图
5、为什么过日界线日期会加一天或减一天???日界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它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日期混乱 。日期混乱问题,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产生的:
――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 , 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 。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 , 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 , 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 。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 , 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 。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 。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 , 环球一周后 , 日期便会“多”出1日 。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 。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
――时刻换算中出现日期混乱:时刻换算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日期问题 。已知一地的时刻,推算另一地点的时刻,向东推算和向西推算的结果,虽然得到的钟点相同,但日期却相差1日 。例如 , 已知北京时间(东 8区)为 6时 , 求当时的华盛顿(西 5区)时间?向东推算进 11时,华盛顿时间为同日 17时;向西推算退13时,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 。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向东推算总比向西推算超前1日 。这也引起日期的混乱 。
为了避免在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航行一周中,把日期退回1日;在向西航行一周中,把日期推进一日 。为避免在时刻换算中发生日期混乱,必须在向东推算时把日期退回1日;或者在向西推算时把日期推进1日 。日期进退的界线,就叫日界线或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日期混乱的问题 , 日界线可以安在任何一条经线上 。显而易见,180°经线是它的最佳选择 。180°经线纵贯太平洋中部,为了避免它通过岛屿,给当地居民带来日期变更的麻烦 , 日界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端向东偏离;在美国阿留申群岛以西向西偏离;在5°S―51°30′S之间向东偏离,使斐济群岛和汤加群岛等全部属于东12区 。这是因为,西伯利亚采用俄罗斯的日期,而阿留申群岛采用美国阿拉斯加的日期;斐济和汤加历来采用新西兰的日期 。
日界线的设置,把时区的排列,变无限方向为有限方向,分出了最东时区和最西时区 。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 , 成了全球最东的时区,它的时刻最早;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 , 则成了全球最西的时区,它的时刻最迟 。
经日界线划分之后 , 东12区和西12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二者既属于同一时区(它们有相同的钟点) , 又是相隔最远的二个时区(一个在极东,一个在极西,它们相隔24个时区,日期相差1日) 。东12区比西12区要早1日 。因此,船舶和飞机在越过日界线时,要变更日期:自东12区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要退回1日;反之,自西12区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要跳过1日 。
有了日界线,并在过日界线时进行日期进退,环球航行和时刻换算就可以避免日期混乱 。在上例中,华盛顿所在的西5区,只能被看作位于北京所在的东8区之西 。因此 , 华盛顿的时刻 , 只能是迟于北京时间13小时,而不是早于北京时间11小时 。但是 , 推算的方法可以有两种:既可以向西推算,也可以向东推算,只要在越过日界线进行日期进退,其结果完全相同 。例如 , 自北京向西推算,退13时,不经过日界线,华盛顿时间为昨日17时;若向东推算,进11时,为同日17时,因向东越过日界线,退 1日,华盛顿时间仍为昨日 17时 。两种推算途径结果相同,避免了日期混乱 。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经线)以西为东十二区,以东为西十二区,因此从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一天,而从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加一天 。
多说几句,0度经线对应的时区是中时区,0度经线以东地区得经线度数为东经 , 时区也对应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同理 , 0度经线以西地区得经线度数为西经 , 时区也对应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
因此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从中时区向东走的时候,将从东一区到达东十二区,再向东走,就要进入西十二区了,日期也要相应减一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