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学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文章插图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的著作是《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如密《教学论》:《学记》是我国系统论述教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总结,而且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问题的一篇专著 。
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 , 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 , 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 , 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
扩展资料: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 , 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 , 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传统,认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 。有了好的教师 , 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 , 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明确突出 。关于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记》均有论述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记
《学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 , 它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如教育的作用、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等 。2000多年前《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教学相长”等名言,至今仍脍炙人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一书究为何人所著,历来说法不一 。因此,《学记》的作者自然也众说纷坛 。但在历史上主要是两说 。一说认为是孔门弟子所作;另一说则以为是汉儒所记 。持前说者如唐代的孔颖达,他在《礼记正义序》中说“《礼记》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礼残阙,无复能明 。……至孔子殁后,七十二之徒共撰所闻,以为此《记》” 。北宋程颢虽认为《礼记》杂出于汉儒 , 但仍说其中如《乐记》、《学记》、《大学》等,出于孔门弟子“无可议者” 。(转引自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三十九)持后说者如清代陆奎勋,认为《学记》继《王制》而作,为汉儒所记 。理由呢?他说《学记》记述“家塾、党庠、术序、国学 , 与《周礼》闾胥、党正、州长、乡大夫之职略同,而云‘古之教者’,明其为汉记也” 。(转引自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六十七)后来的俞正燮也说《王制》、《学记》是“汉人所造” 。(《癸巳存稿》卷二)上述历史上关于《学记》作者的两种主要分歧,影响了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学记》为孔门弟子所作,然而孔门弟子甚多 , 依《韩非子 。显学》篇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之儒 , 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 , 有乐正氏之儒“ 。《学记》究竟为哪一派的作品呢?冯友兰认为《学记》为荀学 。他在1930年撰文《“大学”为荀学说》,指出荀子为战国末年儒家大师,后来儒者,多出其门 。“《大戴记》中直抄《荀子 。劝学》篇 , 《小戴记》中之《学记》,亦自荀子之观点以言学 。”他还说《学记》中“强立而不反”,就是《荀子 。不苟》篇中“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的意思,是“主张性恶之说” 。以此为依据,论证《学记》为荀学 。(《原载《燕京学报》第7 期 。后收入《古史辨》第4 册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郭沫若不赞同这种意见 。他在《儒家八派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强立而不反”即《洪范》所谓“无反无侧 , 王道正直”,《中庸》所谓“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也即《盂子》所谓“强恕而行”或“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行是前进,也就是“不反” 。所以“强立而不反”一语不一定要性恶说才能适用 。冯友兰依此而“把《学记》认为荀学 , 依然是大有距离的” 。(《沫若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学记》不属荀学,郭沫若认为应是孟学 。他说《学记》对于教育与学习是主张自发的,言“道(导)而弗牵 ,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和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在精神上是完全合拍的 。他还说《学记》言“大学之道” , 与《大学》互为表里 。《大学》是孟学,而且是乐正氏之儒的典籍 。因此,他认为《学记》“是乐正氏所作” 。(同上书)郭沫若这个见解,在学术界较有影响 , 不少学者在他们的论著中,或者作了介绍,或者直接引用 。高时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学记评注》中,还进一步作了具体阐发 。他说《学记》的作者是思孟学派的乐正克 , 这是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 , 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 。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 。第三,乐正本是学官,学官后裔论教育,有其家学渊源 。和上述学者认为《学记》是孔门弟子作品的见解不同,杜通明或许受清代陆奎勋等的影响,认为《学记》作者是汉儒董仲舒 。他在《学记考释》中指出 , 《学记》中的文字,与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对贤良策》中的文体、语句颇多类似之处 。如《学记》中常引用古书而加以结论说,“此之谓也” , “其此之谓乎”,而《春秋繁露》中亦多采用同样的语句 。他还认为董仲舒的思想和主张,亦往往与《学记》中所载有相互发明之处 。如《学记》主张“化民成俗”,董仲舒对策中也有“古者修教训之官 , 务以德化民”;《学记》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董仲舒则说“常玉不琢 , 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学记》中特别强调“继志”、“务本” , 董仲舒也主张“重志”、“重本” 。(转引自顾树森《学记今译》)由上所述 , 我们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 , 学者们对于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的作者究竟是谁,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 , 至今仍没有获得一个为学术界所满意的定论 。因而,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学记》“作者的确切姓名和创作年代 , 尚待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