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称日本人为“倭寇”。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称日本人为“倭寇”。

文章插图
所谓“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倭寇○○(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日本的侵略者 。“倭寇”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公元7世纪后期,在16世纪倭酋丰臣秀吉的倭乱、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里 。
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 。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 。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en: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 。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 。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 , 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 , 他们依从著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
“倭寇”的引申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演,倭寇一词所指的,不一定都是来自日本的海盗,明史‘日本传’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盗大概只占三成;而朝鲜正史 ‘世宗实录’(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记载“然其间倭人不过一二而本国民假著倭服成党作乱”,可见所谓的倭寇,八成以上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鲜人或中国人等冒名或混杂其间作乱
明朝自洪武开国一直到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就没有消停过 , 一直受到倭寇的侵扰 。从洪武到永乐的57年间,倭患总数达到了94次之多,平均每两年一次 。到了嘉靖年间,倭患猛增到了628次 , 搞得民不聊生,这才诞生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倭寇指的是日本人组成的海盗集团 , 认为倭寇都是由清一色的日本人组成的,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 。明朝以前的倭寇集团多是由日本的下层武士和浪人组成的海盗集团,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劫掠商船,上岸骚扰东南沿海城市 。但到了明朝以后,倭寇的成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
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便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明令寸板不得下海 。到了永乐年间,只允许官方的朝贡贸易和勘合贸易,民间海上贸易仍是被严厉禁止的 。到了嘉靖年间,海上封锁的强度不减反增 。如果有邻居下海贸易,你不举报还要被连坐 。朝廷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皇权的安稳无忧,实行严格的海禁有一定程度的必要性 , 却没有考虑到沿海人民的生存问题 。靠海吃还海 , 原本靠海只能以捕鱼为生的东南沿海人民为了讨生活 , 只能是纷纷加入海盗倭寇集团,祸害东南沿海各地,以求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