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什么意思


老北京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以前理发是由理发师傅挑着一个担子进行叫唤的,担子一边放热水,另一边放剃头的工具,所以只有一头是热的 。
慢慢地形成了这一句老北京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形容做事只有一双是热情的,另一方根本不关注的意思 。
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歇后语 。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情愿,另一方不同意 。一头热,一头冷 。
实际当年的剃头挑子 , 就是这样 。剃头挑子 , 一头是一个四条腿外撇的小凳子,凳子下面有三个小抽屉,上层的抽屉最小 , 是放钱的 。二层三层是放置围布、刀子、剪子、梳子、篦子等剃头工具;另一头是个盆架子,上面放个铜盆,下面是个小火炉 , 脸盆的水始终保持是温乎的,冒着热气 。盆架子一条腿向上延伸,成“丁”字状,杆上挂着钢刀布和毛巾 。
剃头匠遛乡是不吆喝的,手里拿个钳子形的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 , 进行击打,发出“当啷当啷”的声响,来招揽生意 。
剃头匠到村里,选个十字路口或牲口屋门口,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 , 拉开摊子 。摊子放在树底下或支撑个布棚,再鸣“唤头”招来客人 。
当年我有六七岁,每次听见“唤头”响,都和小朋友追着围着看,主要是看他鸣“唤头”好玩 。剃头匠一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手艺非常精湛 。
客人落座 , 剃头匠用温水先洗头,用毛巾擦干,拿起刀子 , 在钢布上反正的“嚓嚓”钢几下,一手扶头,一手握刀,“唰唰”刀起发落 。剃完头用热毛巾再擦一下 , 热毛巾塌在脸上 , 剃头匠少停片刻,说两句笑话,取下毛巾刮脸、掏耳朵、剪鼻毛;最后再捏两把肩膀 。剃完头的人,面目一新,而且头肩部位舒适清爽,递上两毛钱,光脸再加五分,剃头匠笑迷迷的将钱放进抽屉里 。
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剃头匠是最忙的 。二月二“龙抬头”,农村的孩子要剃“龙头” 。都是排队候着,大人在一旁等待,小孩子剃头都是前面留个“信子”,后边留一撮“八岁毛” 。剃头匠很快,不用洗,几分钟一个 。一天下来剃一二十个,剃头匠最开心 。
随着时代的发展,剃头挑子逐渐被“发郎”、“发屋”所替代,剃头匠也很难揽着生意,这套手艺慢慢失传 , 匠师们也在家安度晚年 。
小县城里老故事多,老手艺也多 , 尤其是在街头流动的剃头挑子,磨剪子戗菜刀的 , 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只是这种传统的已经不多见了 。
在四五十年前的小县城,那时的理发店,是屈指可数的,还都是国有制 , 没有私人开店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县城中心路东的那个国营理发店,这个理发店的门面很大,站到门口边,就能闻到一股子浓浓的洗发膏的味道 。看病的医生穿的是白大褂,这里的工作人员穿的也是白大褂,不同的是,医生的白大褂左上方印的是"红十字",而理发师傅们的白大褂上印的却是"国营"两个字 。进门往里边看,只见门的两边放着二十来张理发椅子,一排桌子把二十来张椅子分成了两排,桌子上摆满了理发用的刀子,推子,剪子,紧挨着桌子那一头砌着一个两三个煤火炉,每一个火炉的上放着一个铁水壶 , 那是用来烧热水理发用的 。摆放在两边座椅前的墙面上 , 都装有一米来高的大镜子 , 不管上学下学都爱钻进理发店里去,好奇的站在大镜子前面看看自己的模样 。在镜的里面,有着理发师傅的冷漠,也有被理发人的悠闲 , 在镜子里面还可以看到人间百态 。不是为了那面镜子,我是很少进理发店的,当时我记得姥姥给我扎了两根小辫子 , 不需要去理发店里剪头发,也给姥姥省下了不少钱 。即使该剪头发了,姥姥会拿起剪子"咔嚓咔擦"来两下,长不长,短不短的一个奇特的发型在姥姥的一番端详下就结束了 , 即使偶尔的去一次 , 也是件烦心的事 。因为那个时候买什么都要排队,更别说理发了 。排上队的,庆幸,排不上队的,再加上中途插队的 , 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没有了 , 甚至为了抢个理发位子,吹胡子瞪眼的大有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