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四 )


自本世纪初以来,对于传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很多学校和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开始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 并有许多新兴公司借此东风异军突起 。将传感器连接成“网”或“系统”,就成了传感网 。除了传感网以外,类似的概念也相继提出,比如“CyberPhysicalSystem”和“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 。相较而言,IOT的概念在提出的初期更接近于日常生活,比如常见的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就是它的一部分 。
关于传感网和物联网的历史,若从大的传感器开始算起,传感网诞生至今应有30年了;而若从微传感网(MicroWirelessSensorNetwork)来说,应该仅有15至20年:微传感网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期的人们刚刚提出“微电机系统”的概念,试图把传感器和计算机处理和通讯全部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即“智慧微尘” 。
其实传感器的历史,归结起来就八个字——从大到小,以点到面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要想让传感器真正“飞入寻常世界中”,它必需在体积、造价、能耗等方面进行“瘦身”,这样它才真正能够进入到物理世界 。
然而,造型的缩小并不是传感进入生活的唯一条件,还需要互联网技术的配合以实现从点到面的网际联系 。就IP地址而言,物联网应采用IPv6(IPv4必然不够),它有128位两进制的IP网址数,这相当于给世界上的每个沙粒都赋予了一个 IP地址 。唯有当所有的物体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IP的时候,物联网才能真正实现 。总而言之,物联网的实现需要这两方面的相辅相成:一是利用微处理技术(micro-fabrication),提高集成度;其二是运用IP技术,以提供足够丰富的网址 。
43面临的问题
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存在很多问题 。1、进入门槛较高,一般一次性投入要1、2万元,这就大大限制了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购买需求 。2、功能华而不实,很多都是遥控个灯光、音响 , 需求跟投入不成比例 。3、生搬硬套 , 将原来很多工业上使用的东西直接照搬到家庭里 , 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适合家居生活需要 。4、很多智能家居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东拼西凑,组成个系统就推广,导致成本增高、企业竞争力下降 。
RFID超高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项目的应用只是试点,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 也没有在供链上应用 。比如,只在某一个仓库里应用,或只在生产线上应用 。应该说,这些试点项目全
都属于闭环状态的应用 , 在供应链上串起来应用的案例国内还没有出现 。
物联网发展潜力无限 , 但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过程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标准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 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