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请客时,一位挚友未到,他就写了一首诗 ,请问这首诗什么意思。( 三 )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 。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 。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
南歌子·寓意创作背景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凤翔通判任的苏轼赴长安,往岐山,过宝鸡,重游终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变化,苏轼由景生情写下该词 。
南歌子·寓意鉴赏上片写出游途中的晴雨变化,以及骑马赶路的轻快心情 。起笔用对句,写出了近乎奇妙的天气变化:「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 。」一个「暗」字,从色彩与光线着笔,兼有暗淡、昏暗以至黑暗诸义,再加上「疑夜」的渲染,令人想见天低云暗、雨意浓酣以及雨水如注的景象 。一个「报」字则将风人格化了,风儿转了向,忽然向人们报告天已放晴的好消息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一种奇观,而且写出了人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开始还怀疑是夜色降临,而雨霏天晴 , 只在转瞬之间 , 心中仿佛也一下子亮起来 。这里不带有对大自然神秘性的恐惧 , 而是对其偶然出现的奇观的欣赏,并写出了从忧疑(恶劣天气对出行在外的人不利)到安详的心态 。后来苏轼在出判杭州时写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诗句诗中的「忽」字与该词中的「忽」字,在洞识天象、曲传心态方面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
第三句紧承前句,描绘出傍晚放晴后的景象 。「明」字与首句「暗」字相呼应,又与次句隐写心态的意思相承 , 进一步表现出心境的开朗 。全句很像是一幅色彩鲜明、轮廓清楚的写生画,使人想起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 。它又像是影视中的一个远镜头 , 为下文写苏轼自身的活动交代了白然背景 。「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一句 , 则像是连续推出三个近镜头,分别现出了一丛丛小草、柔软的沙地、溪边的山路 。最后推出一个特写镜头,轻捷的马蹄 。这里写草,写沙,写路 , 各具特点和美感,都是为了衬托出骑在马背上的人在匆匆赶路(已近黄昏,天光有限) , 以及苏轼的轻快的心情 。这是一种借物写人的手法 。
下片转入叙事和抒情 , 着重写旅途的劳顿以及对神仙之事的遐想 。「卯酒醒还困」 , 这是该词中唯一的一句叙述,交代了苏轼早晨饮酒登程 , 以壮行色这一有关情事,以及此刻虽从酒中醒来 , 却感到疲困的状态 , 整天的鞍马劳顿全在不言之中了 。尽管如此,苏轼还得马不停蹄,而不能歇息下来做个美梦,「仙材梦不成」一句便是此种情境下说出的俏皮话,但苏轼却止不住地对神仙之事的遐想 。「蓝桥何处觅云英」借唐传奇《裴航》中的神话故事,写苏轼自己幽渺的情思,隐隐透露了苏轼的遁世思想,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超逸的情致 。末句仍依此思路下笔,「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却留有有余不尽的韵味 。因为在词人想像中,山间流水有可能与神仙境界相沟通,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对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因而闯入桃花源的描写,以及张旭《桃花溪》诗中「桃花尽日随流水 , 洞在清溪何处边」的句子,其用意与苏轼相近 。当然,那样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用「只有」二字表示了轻轻地叹惋 。苏轼在旅途中为什么会联想到神仙之事呢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山地清幽的环境激起了苏轼的想像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上片的山水描写像是一种伏笔 。二是作者从少年时代起 , 就已经受到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写该词时虽然才28岁 , 而遁世观念却早已产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