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被称为关帝圣君( 四 )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诏修武成王庙,赵匡胤从庙里开除了杀人魔王白起,让其他人等一切照旧 。到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就不一样了:这时候的赵佶可真好说话 , 不仅把白起请回了庙里,还把一向冷门的李广也封为“怀柔伯”,当然,关羽的“武安王”就不消多说了 。于是,与太公望并列为王的关羽就从武成王庙里独立了出来,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坐到了属于自己的庙堂之上----真是大大的扬眉吐气啊 。从上面可以看出 , 关羽在赵佶上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貌不出众 。而后来拜道君皇帝赵佶之赐,才开始显山露水,有了王的头衔 。但认真去分析,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被统治阶级简单的利用一下罢了,就拿赵佶来说,他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神祗?道教的神仙多如牛毛,最高的是“三清” , 后面是“三天君”“五老君”等等 , 再后面还有大量的神仙集团 。“真君”的头衔在其中,实在排不上号-----其神话的程度还不过分 。这时候官方和民间的评价也逐渐开始集中在“忠义”方面,老百姓对他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关庙的建设上),也并不十分热烈 。所以只能这么说:“关羽的神话是从宋代中叶开始的” 。
到了元代,蒙古人觉得关羽既然被佛教尊为“伽蓝护法”,而且被宋朝推重,也应当好好利用一下 。于是 , 忽必烈封关羽为“蓝坛之神” , 以官方的名义将关羽,神权,佛教结合起来 。
天历元年(1329年),元文宗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加晋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显灵”二字很重要呀,等于正式把关羽作为政府的偶像推向的社会,以忠义武勇来约束子民 。
于是乎,全国大建关庙,据各个方志记载,几乎在元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关庙的兴建,有“义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说法,建庙的人也很复杂,有官员,有百姓,更有道士之流 。在官府的提倡之下,对关羽的祭祀活动日渐频繁,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逐渐的深入民心了(关于元代祭祀关羽仪式的隆重程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元人郝经的《重建庙祀》,里面描写的很具体详尽 。)
在元代皇帝的推动下,关羽在官方和民间的地位高涨,可是后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似乎对忠义双全的关羽没有什么好感,他在位期间,不仅没有对关二哥加官进爵,反而剥夺了宋元两代的封号,让关羽官复原职,回到了“汉寿亭侯”的最初爵位 。更可笑的是,他不知道“汉寿”是地名,省略了“汉”字,只让关公回到了“寿亭侯”这样一个让人不知所云的位置上 。下面的官儿明知道错了,却不敢纠正皇帝的错误,让这个错误沿袭了一百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