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所借指的事物。烽烟,丝竹,桑梓,汗青,椿萱,庙堂。


下列词语所借指的事物。烽烟,丝竹,桑梓,汗青,椿萱,庙堂。

文章插图
烽烟
火台报警之烟,指战争
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 。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救 , 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 。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 。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 , 诸侯援兵必至 。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
丝竹
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 。亦泛指音乐 。《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 , 德之华也 ,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商君书·画策》:“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 。” 唐 韦应物 《金谷园歌》:“ 洛阳 陌上人廻首 , 丝竹飘颻入青天 。” 明 李贽 《哭怀林》诗:“交情生死天来大,丝竹安能写此中!” 叶圣陶 《倪焕之》十:“这时候,前街的锣鼓声和人声一阵阵地沸扬起来,中间碎乱地夹杂着丝竹的吹弹 。”
桑梓
桑梓指家乡、故乡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
汗青
指史册
(1)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 。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 。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 。宋 朱熹 《答严时亭书》:“当时若得 时亭 诸友在近相助 , 当亦汗青有期也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王南陔中丞恭甫上舍著述》:“卷帙繁伙 , 汗青恐无日也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辛勤著述而欲亲覩其汗青,或经营工业而指垂成于旦夕 。”参见“ 汗青头白 ” 。(2)借指史册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元 鲜于必仁 《寨儿令》曲:“ 汉 子陵,晋 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 。” 清 唐孙华 《叶忠节公挽诗》:“芳名垂汗青 , 千载永不灭 。”
名词来源
“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 , 比如青天即蓝天 , 青布指黑布 , 青山即绿山 。为什么史册同出汗、青色发生有关系了呢? 这要追溯到纸张发明之前了 。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 , 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 。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 , 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 。烘烤之时 , 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 , 像出汗一样 。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 。“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 。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 。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 。在诗词中,因平仄或是押韵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 。我国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中,就有家喻户晓的名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