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四 )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 , 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 , 主动来与他做伴 。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 , 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 , 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 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 。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 , 动而愈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 “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 。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水喻月 , 本来并不显得新颖 , 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 。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 。”使读者恍然大悟 。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1]
5作者简介编辑
苏轼(1037~1101年) ,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 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 , 被贬到黄州 。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政治上属旧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