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三 )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这也是人最美妙的地方 。人的思考是无边无际 , 不分时间和空间的 。你的思想1秒钟前还在一道物理题上,1秒钟后就可能会想到明天会不会默写 。1秒钟前还沉醉在昨天打篮球时的那个完美的晃人动作,1秒钟后就会在猜在加利福尼亚苹果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脑子中的下一代IMAC长什么样……
没有思考就没有美丽的油画 , 就没有动听的歌曲 , 就没有形象的雕塑 , 功利一点说,就没有你试卷上的一百分 。
找一个安静的午后,坐在那 , 什么也别管 , 就是思考 , 尽情地思考,放肆地思考,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有滋有味 。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4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对于这种手法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有的作家整部作品都用这种手法,有的则在部分章节或某些片断使用;有的作家使用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再现外部世界,有的则侧重对问题的思索或表达一种感情状态;有些作品的特点是同化性质的,但并不是所有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人都用回忆的办法,有些作品既有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遐想 。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 , 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实施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
英国著名小说家维吉尼亚·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 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点放在对人物思想和感情流程的再现上, 讲究环境和景物的印象效果 。1919 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  ,  该作品通过一个妇女看到墙上一个模糊不清的斑点而引起无限联想的意识流动过程,揭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变化莫测 。与大多数意识流小说一样,初读往往不能理清头绪,可是细读后就会发现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 , 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继而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可谓是乱中有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