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轨道和宏观轨道区别( 三 )



原子轨道的相关内容:
1、原子光谱按波长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原子的内部结构,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特殊的光谱系列 。通过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可了解原子内部的结构,或对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2、在早期的原子核模型中,较有影响的有玻尔的液滴模型、费密气体模型、巴特勒特和埃尔萨斯的独立粒子模型以及迈耶和詹森的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 。其中最成功的是独立粒子核壳层模型 。
3、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中,描述电子层的量子数称为主量子数或量子数n , n的取值为正整数1、2、3、4、5、6、7,对应符号为K、L、M、N、O、P、Q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子轨道
计算原子轨道数公式:n=1+a 。原子轨道数是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波函数 。在外部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许多原子谱线还是发生了更细的分裂 , 这个现象被叫做塞曼效应(因电场而产生的裂分被称为斯塔克效应),这种分裂在无磁场和电场时不存在,说明,电子在同一能级虽然能量相同,但运动方向不同 , 因而会受到方向不同的洛伦兹力的作用 。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描写微观系统状态的函数 。在经典力学中,用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或速度)来描写宏观质点的状态,这是质点状态的经典描述方式 , 它突出了质点的粒子性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有确定值(见测不准关系) , 因而质点状态的经典描述方式不适用于对微观粒子状态的描述,物质波于宏观尺度下表现为对几率波函数的期望值 , 不确定性失效可忽略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