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来源是什么

1、月饼的来源是什么月饼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月饼又称月团、小饼、丰收饼、团圆饼等,月饼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 。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 。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发展至今,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 , 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 , 也是中秋节的时节食品 。在古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 。设大香案 , 摆上月饼、水果等祭品 。在月下 , 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 红烛高燃 ,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
月饼内馅多采用植物性原料种子 , 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莲蓉、红小豆、枣泥等,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

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2、月饼有哪些由来?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其由来历史悠久 。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发展到2021年,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
【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来源是什么】
月饼历史沿革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 , 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在秋分时节 , 是古老的祭月节 。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 。
不过由于这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 , 不一定都有圆月 , 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祭月 ,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
月饼是古代中秋拜祭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在古代 , 每到中秋节,人们就会在香案上摆上象征丰收的圆形蔬果,跪拜月亮,祈求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古代少女们都要拜月,是祈求住在月宫的天仙嫦娥能保佑自己,面如皓月、貌美如花 。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 , 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据说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
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3、月饼的由来 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起源于唐朝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着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后来唐玄宗将胡饼改名为月饼 。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 。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 , 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 , 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
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4、月饼来历月饼通常是指人们在中秋节这个特定节日里吃的饼,通常为圆形 。但现在已有各种各样的了 。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 , 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 , 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 , 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 。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 , ……至十五日 , 家家供奉月饼、瓜果 。……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 , 曰团圆饼也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 。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 , 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 。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 , 已无从考证 。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
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 , 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 , 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 , 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 , 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 , 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 , 其祭果饼必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
月饼寓意团圆 , 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如果我们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 , 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 , 取团圆之义 。”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 , 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 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 , 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 , 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 , 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 。每逢中秋,皓月当空 , 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 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清代 , 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 , 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
中秋节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并非自古有之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其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
说法之一,月饼源于秦汉时长江流域一带的粘米饼子,时称糍粑,隋唐时成形,盛于宋代 。
也有史料记载,月饼最早出现是在南宋,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没有必然的联系 , 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上出现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中秋月饼是在明代出现 。当时,北京城里有一种用果馅做的月饼,自此人们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开始自己制作月饼,自家食用或是馈赠亲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 。那时的月饼大小形状各异,名称也很特别 。譬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制作的月饼名堂多而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 。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出现了设计精良、构图美妙、花纹灵细的装饰图案,充分体现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
还一种说法是月饼 , 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 , 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
传说唐高祖李渊与文武百官欢度中秋,他兴致勃勃地看着吐蕃送来的圆圆的“胡饼”,指着天上明月说要以圆饼邀明月 。后来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流传开来 。
月饼最早并不是叫月饼,而是叫胡饼,它是用胡桃仁、芝麻制作而成的;唐太宗在吃胡饼的时候,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而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于是抬头看着月亮就说既然月亮这么圆,就将这种胡饼叫做月饼 。
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 , 象征人月两团圆 。
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来源是什么

文章插图
5、月饼的来历是什么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
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又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
北宋之时 , 在宫廷内流行 , 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 。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
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 。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
中秋节的历史
中秋节初步形成于唐,在那时就已经有了祭月赏月风俗,不过在当时庆祝的主流一般都是帝皇、官员,又或者文人墨客,总之都是来自政、文两界的,少有市民阶层(政界祭月为主,文而坛以赏月为主) 。但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的,由少数转为大众,只会是时间问题 。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得以逐渐扩大,在这时中秋节开始官方化,各种习俗开始趋于完善,成为一个带有庆祝性质的节日 。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水调歌头》中,苏轼把中秋节描述的非常的“浪漫”,给人一种对宋中秋景象无比向往的感觉,可见宋代人对中秋节的理解已经相当全面深入了 。而在明清之时,随着世俗化的继续深入,中秋节已然是形成了一个传统节日应该具备包容的一切,风俗、习惯都已经是有了较为完美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