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的艺术成就


《九歌》的艺术成就

文章插图
《九歌》《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 , 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 。
关于《九歌》内容来源,王逸认为是屈原仿南楚的民间祭歌创作的 。朱熹认为是屈原对南楚祭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楚辞集注》) 。胡适则认为《九歌》乃古代“湘江民族的宗教歌舞”,“与屈原传说绝无关系”(《读楚辞》) 。今人多取朱说 。
扩展资料:


闻一多曾将《九歌》“悬解”为一出大型歌舞剧,对我们研究《九歌》的戏剧因素颇有启发 。《九歌》中虽然具有娱乐与扮演因素,而且某些篇章可构成一定情节 , 但并非所祭祀的每位神灵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 整个《九歌》并未能构成完整的情节 。
巫师们时而扮神、时而媚神 , 其目的还是为了迎请神灵莅临祭坛、获得神灵的福佑,而非为了单纯的表演,故还不能将《九歌》看作一部完整的歌舞剧 。
另外,《九歌》虽然是在祭祀歌乐基础上加工改编的,但屈原的文学化创作也不能排斥 。现存的《九歌》主要以文学作品形式出现,是骚体诗歌 。研究《九歌》的戏剧因素,不能停留于《九歌》本身,应当透过《九歌》,看此类形式在民间祭祀过程中的娱乐和扮演行为 。
屈原主要作品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 。
《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 。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 , 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
《九歌》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集 。《《九歌》相传是夏代乐歌,后遗落民间 。民间在祭神时演唱和表演,屈原将其改编与加工,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 。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 。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
屈原根据所祭祀神灵不同,共写有十一篇,其中《国殇》一篇专门用于祭奠在战争死去将士的英灵 。马承骕归纳《九歌》之作有五说,宗教歌舞、屈原自祭之辞、记事之赋、汉甘泉寿宫歌诗 。
内容《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