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1、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习俗一:赏月
来源于祭月 ,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
习俗二:吃月饼
习俗三:祭月
习俗四: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 , 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习俗五: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
习俗六:玩儿兔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 , 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 。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 。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 , 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
习俗七: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 , 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
习俗八:玩花灯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著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 , 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桂花不仅可供观赏 , 而且还有食用价值 。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
关于过中秋节的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 , 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 , 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 ,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 , 其乐融融 。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 , 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 , 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
4、许愿
再次,该节日也可以成为一个许愿的节日 。当然,这里有一些功利的色彩 。通过在节假日对于月亮许愿 , 如事业问题、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往往也是比较灵验 。当然 , 我们不应当用这种功利来交换对于祖宗的祭拜吧!当你对祖宗的祭拜是出于真心的话 , 我相信心诚则灵,那你许的愿望,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必然是能够实现的 。但如果你是怀着虚情假意来祭拜,那必然是好的不灵、坏的灵!你会后悔莫及!
6、审美趣味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 。中秋之夜,赏明月,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 , 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
中秋节的赏月亮寓意
1、团圆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写道,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 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
2、寄托情怀
苏轼《水调歌头》诗云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 , 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光的皎洁 , 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凝聚了人类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

中秋佳节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文章插图
2、中秋节有什么习俗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由来,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它开始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早在春秋时代 , 帝王就开始于这一天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竞相仿效,逐渐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来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八月中秋 , 农作物和各种果品相继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 , 表达欢乐的心情,就把“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即秋天中间的意思 , 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 , 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 , 所以人们就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 。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民间流传最多的是嫦娥恨丈夫后羿薄情,偷吃了她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在农历八月十五之夜飞上天去,在月上筑室为宫,成为月宫之神;后羿十分后悔,年年的八月十五夜,望月设供,祈求妻子返回人间与自己和儿女团圆,因此而衍生出后世民间祭月祈团圆的文化风俗 。
中秋节习俗祭月 。设大香案,摆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须有的 。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位,红烛高照,全家人一一拜祭月亮,随后由当家主妇切开月饼 。切的人要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 在家的,在外地的 , 都要算上,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大小要一致 。如果家里有孕妇 , 还要多切出一份 。
拜月 。并非指祭月时的拜月 。这种习俗源自北宋京师 。当夜,全城人家,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服装,盛谷物,插香 , 焚香 , 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护 。传说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众品德人宫,但没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下见到她,感觉她美貌出众,后立她为皇后 。中秋拜月之俗由此而来 。因为月中嫦娥,以美貌闻名,。因此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
赏月 。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极盛行,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佳句 。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活动颇具规模 。每逢中秋月亮升起,将月饼、石榴、枣等瓜果供在桌案上 。拜月后,全家人围坐,边吃边谈,共同赏月 。现在,传统的祭月拜月活动已被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代替 。
走月亮 。从前 , 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游玩,或相互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办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鸡鸣方结束 。
这一习俗当地叫做“走月亮” 。上海的习俗与江苏类似 , 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过至少三座桥,因而也叫做“走三桥” 。
吃月饼 。我国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惯,俗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表示团圆,最初是用来供奉月神的祭品 。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从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盘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下属将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晚上响应起义 。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纷纷响应 , 如星火燎原一般 。很快 , 徐达便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日谕:在将要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把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 , 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记录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 。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馅料讲究;外形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预示人之团圆,以饼之圆预示人之常生 。用月饼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愿望 。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馈赠亲友 , 联络感情 。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 , 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
燃灯 。中秋之夜 , 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 , 然而人们并未满足 , 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 , 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 , 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 , 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 , 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 。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 。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 。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 , 嫁好婿”
之谚语 。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 。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
中秋佳节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文章插图
3、中秋节的习俗是什么?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 , 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 , 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 , 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 , 故又称团圆节 。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 , 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 , 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 , 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 , 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 , 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 。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 。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 , 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 ,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 , 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 , 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 , 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
有人则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 。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 。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 。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 。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 。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 。后来 , 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 。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 。“八月中秋月正圆 , 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 。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 。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 。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 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 , 盛行于宋朝以后 。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
中秋佳节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文章插图
4、中秋节有什么习俗中秋节的风俗一:祭月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 , 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 。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 。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 , 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 , 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 , 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
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 ,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 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
中秋节的风俗二: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 ,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 , 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 , 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 , 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 , 为何要在中秋赏?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 , 蔽与侵俱害玩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 , 则蟾魄圆 。”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秋季中期 , 北方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 , 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 。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 。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 。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 , 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
【中秋佳节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中秋节的风俗三: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 , 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 , 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 , 面如皓月” 。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
中秋节的风俗四:吃月饼
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 , 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 , 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 , 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 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和饴” 。
中秋节的风俗五:观潮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 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 。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 , 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
中秋节的风俗六: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 , 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 。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 。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进士及第”或考上了状元,称之为“蟾宫折桂”;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 。而且 , 我国劳动人民还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 , 世代相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神话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
中秋节的风俗七: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 , 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
中秋节的风俗八: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 , 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 , 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 , 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中秋节的风俗九: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 , 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 , 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
中秋节的风俗十:烧宝塔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 , 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 , 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 , 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 , 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 , 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 , 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
文人赏月
民间拜月
玩花灯
舞火龙
吃月饼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 , 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 , 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 , 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 。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 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 ,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
中秋节习俗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 , 经久不息 。
中秋节是中国人重大岁时节日之一,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 , 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
赏月,吃月饼和家人团聚 。
中秋佳节习俗,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文章插图
5、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 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如今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古今何处不中秋 。每年的八月十五 , 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佳节,月圆时刻,不知有多少思乡和团圆的思绪相伴,悲欢和离合,笑声和泪水,演绎了多少人生的故事 。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 , 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 , 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 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 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 , 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 。周代 ,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 。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 , 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