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这句话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 。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 这类意思 。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 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
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未付诸实施 , 后来洋务派在此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并开展实践 , 称为洋务运动 。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前进了一步 。
C
前者是魏源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是军事科技方面 , 也就是他们所说的“坚兵利炮”)来强大自己,然后利用它来对付西方列强(主要是战争上) 。当然,它也有提到一些西方制度上的问题 , 但是只是一个设想 , 没有什么具体实施的措施 。
后者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它的含义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引进西方的机器技术人才 , 学习西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教育模式和内容,还有经济方面的管理等等 。它的“师夷”虽然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同属器物层面,但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和程度又进了一个层次 。“师夷长技以自强”(后面还有““师夷长技以求富”深深贯通于整个洋务运动中 。而且 , 洋务运动在各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它是中国近代化一个真正的开端 。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
魏源受林则徐之托,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说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制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制不是制服的制,而是抵制的制,也就是说其主题思想是取彼之长来对抗抵制,是一种被动的、主战的思想 。
师夷长技以自强——自强,整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思想 。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应该说本是同根生,是出自一个思想体系下的两个不同分支 。
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痛定思痛,意欲图强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 , 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