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所谓 望月之手指 是什么典故?

1、六祖慧能说过:“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 。
2、我们学习佛陀的经典,要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体悟它背后所蕴含的深深义理,靠此义理指示,明悟我们的清净佛心 。不能执着在语言文字上,以为那就是佛心,就是佛法 。那就永远找不到清净佛心了,因为把语言文字当作佛心,当作佛法,其实,已经失去了佛心真正的大圆满、大具足、大光明、大无碍了!
佛学中所谓 望月之手指 是什么典故?

扩展资料
”望月之手指“ 出自《楞严经》
《楞严经》渊源
1、《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 。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2、唐般剌密谛译,10卷 。般剌密谛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于广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诵出楞严经十卷,时由乌苌国沙门弥伽铄佉译语,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居士房融笔受 。
3、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 。在日本,此经亦流传不断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楞严经》

望月怀远望月诗句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7648人评分) 7.9朝代:唐代作者:张九龄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
注释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
⑵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 。
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
遥夜:长夜 。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
⑷怜:爱 。
滋:湿润 。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
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 。
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 。
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 。
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
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 。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
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_张九龄古诗_古诗文网 http://so.gushiwen.org/view_2784.aspx
佛学中所谓 望月之手指 是什么典故?

望月怀古是什么诗《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古诗,通过写景抒情并举,寄托中秋节的情思,主要表达对远人的思念之情 。
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
长相思所有诗词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