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李白山水诗研究》怎么写?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康永 摘要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山水诗 。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 。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 。李白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充满了一种人文、历史、地理和强烈的自我文化意识,使人文美与自然美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李白山水诗选择了“感物”的路线,摆脱了玄言,回归情感,情景交融,把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美感提升到一个空前的文化高度,对山水诗变体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 。提及其山水诗,则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 。李白嗜爱山水,竟至于沉醉,乐极,“一生好入名山游”,甚至达到“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的痴迷程度 。李白的山水诗,约莫有百余首,有继承庄子散文意境宏阔、浩渺奔放的浪漫主义传统的放浪诗作;有借鉴陶元亮融情入景的园田诗作;有袭二谢余风,而意境结构日渐佳境的山林诗作 。李白很敬佩、赞慕二谢,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和“脚著谢公屐”以及“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可以看出 。另外还有与王孟等初唐山水诗人风格相似的意画诗作,还有游仙缥缈入天地山海的意念诗作等等 。由此可见,李白山水诗的丰富多彩与绮丽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 。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黄河、长江流域 。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 。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 。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 。所以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李白与山水诗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 。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 。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 。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二、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李白写山水诗首先是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上 。李白热爱祖国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其次,是因为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 。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 。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 。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 。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 。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 。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再次,是因为受到二谢的影响 。李白深为感佩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还有就是受孟浩然的影响 。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 。他虽曾归隐鹿门山,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 。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了 。到了唐代,人们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 。李白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第一,宏放高远 。其一是指李白的山水诗描写的题材广泛,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人文景致等都是其写作题材;其二是指时间宽度大,年代久远,空间高远,即所谓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李白写山水常追溯及远古历史发端 。具体如《蜀道难》一诗,诗人从秦蜀远古的隔绝之状起笔:“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接着写蜀王派五丁开山,壮士们牺牲生命,才建成一条钩连秦蜀两地的天梯栈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远别离》写洞庭、潇湘、九疑、苍梧等山水也是与远古的娥皇、女英、尧、舜、禹等人物相连 。空间的高远则又是指李白善于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山水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描绘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西上太白峰,夕阳穷攀登,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登太白峰》),“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 。去天三百里, 邈尔与世绝 。”(《古风》其五) ,“水从天汉落”(《赠崔秋浦三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些诗句山高水远,如同一幅幅远景山水画,具有构图宏大,视野开阔,境界邈远的特征 。这既是大自然恢宏博大的写照,又是诗人心胸开阔的反映 。第二,意象飞动浩荡 。这是指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离乱后……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但这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犹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所以,意象之景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如“巴水疾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炎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望庐山瀑布》二首)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第三,虚实相生与浓重的画意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说的就是意境 。近人王国维先生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他认为这就是“有意境” 。这些用来评说李白的诗可谓恰如其分 。就其山水诗而言,李白眼前之景象与胸中想象大多相融而莫分,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的地步 。结合上文,我们可以认为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的统一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意境也就可分为实境和虚境,进而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他将虚的“见于言外”与实的“如在目前”发挥到了极致 。如其《行路难》便是最好的说明,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垂钓碧溪以及直挂云帆破浪济海等,看似实境,却均由心中抽象的情感和意念而来,是虚境的自然表现 。实境与虚境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无比美好的世界 。再谈谈画意,李白在此与王孟的造诣大约相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李白却把浓重的画意借助于其出神入化的意境抒发而加以表现,也就使得他的一些山水诗正如一幅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写意画,并且这些画的技巧炉火纯青,返璞归真,千态万状皆不离自然之道,而雕琢之迹全无,这正是中国诗画的最高境界 。李白诗的山水名篇《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及《行路难》可作例证 。《蜀道难》可谓一幅峥嵘嵯峨的蜀国山水图 。览毕此诗,无不感到他在穷形尽相地描写蜀道艰难的实境时那种充满了激情,寄寓着许多慷慨悲壮的感受 。同时作者驰骋想象,写景抒情,创造出蜀山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其虚境蕴含十分丰厚,以至众说纷纭,历代“解此诗者,几如聚讼”(《唐宋诗醇》)。再者在此意境的基础之上,那种悲凉、愤懑的画意又随即映入眼前,或云感慨仕途坎坷;或言揭露时弊、讽玄宗幸蜀;或以为是劝告入蜀友人等等不一而足 。四、李白山水诗的语言特点 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脱胎于南朝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欲倒非人推”,随意挥洒口语,更见性情的放旷 。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 。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 。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他以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为主旨,并于容情入景中兼以抒发主观情怀 。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巅峰之作 。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本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 。总之,一句话,李白写山水诗不单纯写山水,李白的山水诗是难以脱离社会生活的窠臼的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张家骐《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山水诗》 齐鲁学刊 , 1992年 第05期。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 。5、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