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 五 )


铠甲生虮虱 , 万姓以死亡 。
白骨露於野 , 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 , 念之断人肠 。
陌上桑驾虹霓 , 乘赤云 , 登彼九疑历玉门 。
济天汉 , 至昆仑 , 见西王母谒东君 。
交赤松 , 及羡门 , 受要秘道爱精神 。
食芝英 , 饮醴泉 , 柱杖桂枝佩秋兰 。
绝人事 , 游浑元 , 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
景未移 , 行数千 , 寿如南山不忘愆 。
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 ,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 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 , 忧思难忘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
观沧海 曹操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
这首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 , 它的感情非常奔放 , 思想却很含蓄 。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 , 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
因为它含蓄 , 所以更有启发性 , 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 , 更耐人寻味 。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 , “如幽燕老将 , 气韵沉雄” , 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 , 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全诗语言质朴 , 想象丰富 , 气势磅礴 , 苍凉悲壮 。
体现诗人坚韧不拔 , 慷慨激昂且奔放的形象 。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 , 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 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
树木和百草丛生 , 十分繁茂 。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 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 ,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
银河星光灿烂 , 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
我很高兴 , 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
扩展资料: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 , 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 , 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 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 , 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 , 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
全诗语言质朴 , 想象丰富 , 气势磅礴 , 苍凉悲壮 。
创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 , 建安十一年(206年) , 乌桓攻破幽州 , 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
同年 , 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 , 屡次骚扰边境 ,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 , 小用计策 。
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 , 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 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 , 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 , 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 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 , 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 , 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
从诗的体裁看 , 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 , 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 , 居高临海 , 视野寥廓 , 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 , 概由此拓展而来 。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 , 气势雄浑的特点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 , 神奇而又壮观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 , 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 ,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 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