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真古诗句

烟云渺渺水茫茫
——例谈顶真诗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或“蝉联” , 指用前一句的结尾(字、词语或句子)作为后一句的开头 , 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这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 。用在诗中 , 便称顶真诗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 。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 , 词写心间事 。事到头来不自由 , 自寻思 。
思量往日真诚志 。志诚是有 , 有情谁似 , 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 , 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顶真辞格的运用 , 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 , 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 。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 , 松柏桐 , 不知何人劫义公 。劫义公 , 高堂下 , 
交钱百万两走马 。两走马 , 亦诚难 , 顾见追吏心中恻 。
心中恻 , 血出漉 , 归告我家卖东犊 。
这首相和歌 , 以唱和的通俗形式 , 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 , 顶真句式的运用 , 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 ,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 , 君入楚山里 ,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 , 女罗衣 , 白云堪卧君早归 。
全诗寄情于景 , 以“白云”“湘水”等景物 , 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 。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 , 玄武湖畔五龙堂 。
相见旧时游历处 , 烟云渺渺水茫茫 。
烟云渺渺水茫茫 , 缭绕芜城一带长 。
蒿目黄尘忧世事 , 追思尘迹故难忘 。
追思尘迹故难忘 , 翠木苍藤水一方 。
闻说精庐今更好 , 好随残汴理归艎 。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 , 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 。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 , 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
顶针修辞手法的古诗有哪些仅供参考:顶针:用上一句的结尾部分做下一句的开头部分 , 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 , 上递下接 ,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针 。
好处: 顶针的好处是能够使原来彼此相对独立的诗句紧密相连 ,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朗读起来也显得十分连贯 , 诗歌本身也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
汉末乐府民歌《平陵东》就熟练地运用了这种方法 。
有诗句与诗句之间采用顶针方法的 , 如宋代诗人王十朋的《杜鹃岩》:游宦三年乐事违 , 岩花笑我鸟催归 。
归来又被岩花笑 , 笑我登岩何太稀 。
有些词曲 , 部分句子需要重叠 , 实际上也等于采用了顶针方法 , 如南宋刘克庄的一首《忆秦娥》:梅谢了 , 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 , 凭伊问讯 , 大梁遗老 。
浙河西面边声悄 , 淮河北去炊烟少 。
炊烟少 , 宣和宫殿 , 冷烟衰草 。
此词两处顶针 , 将上下片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 使我们体会到作者借此词表达了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 , 对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复的偏安政策强烈不满 , 对时世沧桑的无限感慨 。
可见在词曲中局部使用顶针手法效果也非常好 。
也有章节与章节之间 , 诗与诗之间采用顶针方法的 。
如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 每首绝句间都用顶针的方法加以连接:“覆舟山下龙光寺 , 玄武湖畔五龙堂 。
想见旧时游历处 , 烟云缈缈水茫茫 。
”“烟云缈缈水茫茫 , 缭绕芜城一带长 。
蒿目黄尘忧世事 , 追思陈迹故难忘 。
”“追思陈迹故难忘 , 翠木苍藤水一方 。
闻说精庐今更好 , 好随残汴理归煌 。

顶真古诗句

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在古典诗词中 ,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