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我终于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 , 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 , 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 , 也很有趣 , 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 。就好像派克所说的 , 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 , 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 , 而派克告诉我们 , 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 , 自我所感受到的 , 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 , 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 , 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 , 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 , 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 , 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人生苦难重重 , 人生错综复杂 , 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 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 , 比如只顾当下 , 比如懒惰 。让我觉得释怀的是 , 知道人类都是如此 , 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 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 。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 , 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 , 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 。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 , 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 ,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 , 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 。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 , 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 , 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 , 我们所应该做的 , 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 。然而 , “少有人走的路” , 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 , 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 , 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 , 呵呵 。因为这条路很难 , 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 , 需要不断地学习 , 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 , 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 , 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 , 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 , 也非常平和包容 ,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 , 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 , 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 , 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 , 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 , 变得浅薄而苍白 。”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 , 毫无阴影 。事实上 , “抑郁造成的空虚 , 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 , 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 ,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 , 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