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家的“外省人”

儿女家的“外省人”
文章图片

从前我们说,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今天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说说儿女在哪儿,哪儿也是他们的家 。
拿我的父母来说,他们从没想过会在北京待这么长时间 。自我结婚那年起,他们的原则一直是每年来一次,至多待三个月 。我父母的观念是,你有你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 。我一直觉得这个观念有点超前,可是我的朋友说,那是因为家里有你哥哥,不然你妈才不会那么狠心 。好吧,我承认我是那盆泼出去的水 。可是这盆泼出去的水渐渐发现,随着事情的变化,老爸老媽进京的次数日渐增多 。
比如,外孙女生病 。孩子的病如同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我爸我妈经常耐不住过程中的煎熬,你刚挂了电话说没事没事,他们第二天就到了 。
再比如,他们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老人患病总是遮遮掩掩讳疾忌医,等你清楚病情的时候,通常已经到了要进手术室的地步,于是你发着脾气订好车票,催促他们尽快过来确诊一下病情 。
还有别的突发事件,诸如要出国一段时间、家里要装修、某段时间工作繁忙等,难免又要紧急召唤 。在这些回合中,老爸老妈突然意识到自己一年居然要在北京待上大半年,看清这个阵势的时候,他们自称已无力扭转 。我妈还会失落地加上一句,自己的家还没暖热,就又出发了 。
严格来说,我的父母是步步沦陷的,他们在老家那边,无比理智地保留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我的一个同学,父母直接在女儿所在的城市安家落户 。那个没怎么操过心的独生女,刚到广东某城市工作没多久,父母就放心不下,处置了老家的房产,随女儿迁徙至广东 。之后的几年,女儿在当地结婚生子,父母也已经把那个城市当成自己的家 。
当然还有基于各种原因的“被逼无奈”,各种状况的“不得不留下来” 。
【儿女家的“外省人”】总之,你慢慢发现,这个城市里装满了口音各异的父母 。他们相约去超市买菜,在楼下碰到一定不忘交流当天的市场行情 。他们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去公园跳舞,俨然一种大规模的露天聚会 。他们推着宝宝出去散步,热火朝天的方言碰撞有一种天然的剧场效果 。
他们聊天的内容多是儿女、孙辈,或者即将降临的孙辈 。我有一次正好碰到我妈的新朋友,我妈热情洋溢地介绍,这就是我女儿 。在还没走远之前,我听到一串老妈从未在我面前表露过的溢美之词 。我着实有点意外,回家后打趣,我有这么好吗?我妈倒很实在,很干脆地回我,知道什么叫聊天吗?我终于知道自己在她们的交流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过是个话题人物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