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章(关于亲情的文章5篇)

亲情文章(关于亲情的文章5篇)
龙应台:独立宣言安德烈:
你昨天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 ,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 。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 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
我也没办法应付这局面,安德烈,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
你所不明白的是,你的独立宣言,不仅只是美国对英国的独立宣言,那毕竟是同一个文化内部的格斗;你的独立宣言——不知怎么我想到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是阿尔及利亚向法国宣布独立,是古巴向西班牙挑战,是甘地向英国说“不” 。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说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 。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出租车回家,结果电话里的妈说出租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 车 。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
但是,我不敢企求,因为,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 。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 。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利普给我的“课” 。
菲利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的十四岁到十六岁 。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议题兴趣很浓 。譬如和中国大陆 来的采访人员谈中国问题,或者和美国采访人员谈国际局势,十五岁的他都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 。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华人朋友的特征?”我说没有 。他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
嗄?
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我们接着做了一次实验 。
就是观察下一次朋友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 。结果是这样的:教授甲进来,我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利普 。”他们握手 。然后,甲教授对着我问:“好俊的孩子 。他会说中文吗?”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我 。
我说,“十五” 。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看着我 。
我说,“你问他吧 。”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利普 。但是没说几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啊?”
菲利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着我 。
这个实验发生了之后,我也变敏感了 。记不记得,你刚到香港时生病了,我陪你去看医生 。我们两人一起进去,你坐在医生对面,我一旁站着 。医生看了你一眼,然后抬头问我:“他哪里不舒服?”我赶忙说,“请你问他 。”
那时,你二十岁 。
十六岁的菲利普,在我们做过多次的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观察归纳,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 。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 。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
菲利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